首页>文化视野>国学美学

大道至“剪”

时间:2019年11月1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楼一宸
0

  大道至“剪”

  ——记剪纸艺人张永忠

  张永忠剪纸作品

  任何艺术和手艺,都有自己的门道。对于剪纸这一门类来说,题材、风格、技法的组合五花八门,可谓流派纷呈。近日在山西美术馆,展出了一位剪纸艺人的作品。其作品既有北方的粗犷,也有南方的秀丽,既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幽默感,又饱含着生命的庄严,可谓变化多端,不拘一格,很难将其归入某一流派或某种风格。这位剪纸艺人叫张永忠,他别具一格的剪纸之道,源自他独特的人生经历。

  造纸世家,邻舍启蒙

  张永忠的家族世代造纸,其曾祖父除了继承传统桑皮纸生产工艺外,还开发了新的绵纸生产工艺。张氏纸坊制造的锡箔纸、黄表纸在当地都享有盛誉。在这样一个“不差纸”的家庭出生的张永忠,从小便与纸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四岁时,张永忠在纸坊内玩耍嬉戏,出于孩子爱玩的天性,他开始用手对废弃的纸进行折、撕等简单的处理。他惊奇地发现经过“改造”的纸,会脱离原本的形态,焕发出了别样的生机。于是,凭借原始的模仿力,他将纸撕出公鸡、兔子、花、鸟、鱼、虫等形状。

  在对纸产生浓厚的兴趣后,他发现了一样更神奇的工具——剪刀。张永忠出生成长的山西高平市,有着浓厚的剪纸文化。家家户户多少都会做一些剪纸活儿,左邻右舍的剪纸成品让年幼的张永忠心动,开始尝试用剪刀模仿创作。就在这样的机缘之下,他遇到了当地的民间剪纸艺人李宝英,观其开剪之式、合剪之功,童心萌动,心智渐开。在这位启蒙老师的指点下,张永忠的剪纸贴近自然、质朴优美、剪法流畅、构图简洁,流露出乡土的韵味和美感。而他本人也正式步入了剪纸艺人的行列。

  民间百艺,皆成性格

  艺术创作从来都是触类旁通的,对于张永忠的剪纸来说,更是如此。

  张氏纸坊本来就有黏糊白纸灯、彩灯的传统技艺,张永忠将其不断丰富提高的剪纸技艺融入其中。由此,张氏纸坊制作出的纸灯工艺得以不断创新出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彩灯工艺,广为人们喜爱。

  晋东南地区保留有大量宋元时代的庭院庙堂,很多古村落至今仍保存完好,其中一些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堪称艺术精品,世间罕见。张永忠便是借着这个“地利”,仔细观摩砖石木雕,将其意蕴运用到剪纸之中。有一段时间,张永忠还当过寺庙的美工,做一些彩绘工作。他观察着佛像的造型,体味着寺院的各类图案,也开始尝试创作带有佛教风韵的剪纸作品。

  高平市是戏曲之乡,流行着上党梆子。张永忠从小耳濡目染戏曲人物中的服装、脸谱,以及剧中人物性格的相互关系,从中汲取了非常丰富的剪纸元素,由此创作出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戏曲人物剪纸形象。而田地乡间流传的民谚民谣,他都会有心记录,成为他今后的创作题材。

  可以说,凡是能与剪纸搭上边的民间艺术形式,张永忠都会将其吸收。也正是由于这一份悟性,张永忠被画家刘占江先生看中,授以翰墨丹青之技。张永忠经由书画艺术的熏陶,其艺术感受力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剪纸和泼墨,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他身上水乳交融。

  此外,张永忠不断深入乡村市镇游学参访,与民间剪纸高人相互切磋,彼此交流。一些八九十岁的老人家,将其毕生积累传授张永忠。由此,张永忠也挖掘、抢救了一大批濒临消失的民间剪纸艺术,也在有意无意间留存着山西剪纸的传统。

  心有所悟,自成一家

  年轻时候的张永忠干过很多事,但每一件事似乎都在为他的剪纸积蓄能量。他继承了传统的剪纸技艺,又在不断探索。当他将书画、雕刻、彩绘、戏曲、民间文学等艺术形式融会贯通后,属于他自己的“剪纸之道”便逐渐展现出来。

  他的作品扎根乡土文化,取材生活日常,回归天地自然。婚丧嫁娶、年俗节庆,男女老少、山海精怪,都是他表现的对象。正月十五闹元宵的生动画面、三晋风情的古城面貌、鱼虾蝶鸟的自然品类,以及大姑娘赶庙会、新娘子上花轿、小媳妇持家务、老婆婆抽旱烟、老汉小伙下地干活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场景,他都能以剪纸的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表现农村劳作方面,他创作了以锄头、镰刀、犁耙、草叉等农具配合民谣书法形式的剪纸作品,颇受欢迎,唤醒了那一代人尘封的往事,也保留了民族宝贵的记忆。

  另外,从远古农耕时代流传至今的巫俗图腾崇拜及朴素民间信仰,张永忠也都从剪纸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性的层面予以筛选保留。他对“扫天媳妇”“叫魂娃娃”“公鸡吃蝎子”等传统元素进行了再创造,达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对文昌帝君、土地公公、送子娘娘、马王爷、财神、八仙等宗教人物,进行了卡通化的形象演绎,风趣幽默,又不失传统剪纸的韵味。

  可以说,在色彩上的“黑白灰”、技法上的“曲直锐”、空间上的“点线面”等各方面,张永忠都有他独特的运用。而他所展现的所有作品,无不勾连着他曾经的过往,和他对这个世界的思考。

  回望张永忠的剪纸艺术之路,是一个受民间文化熏陶,坚持自我创造,不断吸收转化的成长历程。他特有的人生造就了他特有的风格。作为个体,张永忠的“剪纸之道”难以复制;但作为“人生之道”,坚持了一辈子剪纸的张永忠则启迪着更多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之道”。

(编辑:高涵)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