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视野>国学美学

园林艺术中感受古琴雅致之美

时间:2019年06月0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蒲 波 实习生 尹德容
0

唐代古琴“清角”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作为“华夏正音”,寄寓了中国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为世人所珍视。5月25日至8月25日,由中国园林博物馆主办的“清微澹远——中国古琴文化展”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举办。

  本次展览是中国园林博物馆继“布上青花——中国非遗传统文化蓝印花布艺术展”等系列国家级非遗展览之后,中国园林博物馆策划的第六项非遗系列展览,共展出11件(套)历史珍品,通过“丝桐春秋”“良质善斫”“妙指正心”和“居园听琴”四个单元,以实物为依据,以典籍为序,以编年形式为观众朋友呈现传承千年的古琴文化脉络。展览以园林视角来表达居园雅境与古琴大美的山水情怀;以国宝级名画《听琴图》等为依据,恢复经典古琴艺术空间,并收集古香谱记载原料进行复原,让观众领略《听琴图》所绘千年前焚香抚琴时的原味道;向观众展示唐、宋、元、明、清各朝代传世古琴实物;通过古琴文化与“铁琴铜剑楼”传世铁琴的复制与鸣奏,展示古老的古琴文化艺术中的家国情怀;通过摄影师的镜头,在多家北京园林中采集“携琴访友”“抚琴”“听琴”“调琴”“停琴怀古”“论琴传谱”等场景,重温“雍正十六雅事图”“对月鸣琴”的雅趣,与此同时,了解北京园林、了解中国传统琴人生活、了解中国式雅致。

  此次展览的展品中唐代著名古琴“清角”非常稀有,现传世唐琴仅十余张,往往被视为至宝。琴为神农式,琴长126厘米,琴额宽21厘米,琴肩宽22厘米,琴尾宽15.5厘米,桐梓良材,鹿角灰胎,黄杨轸足,通体黑漆加以朱漆修饰,琴面及琴侧大蛇腹断纹显著,琴背为不规则蛇腹断纹。琴背有铭文“清角”,凤沼上部池下另刻有“旷代之宝”四字方印。“清角”作为传世之琴,不唯音声品质超凡,其形制、题款、髹漆、断纹等,皆凝聚着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另一件不得不提的展品是广陵派第十代宗师刘少椿的旧藏——宋代古琴,谓“飞鸣”,言鸿之为物,唳乎霄汉,决云万里,翱翔四海,其志何大也。琴为仲尼式,面桐底梓,通体髹黑漆,琴面大细蛇腹断,琴底小蛇腹断,原装蚌微,长方池沼,紫檀池沼,象牙轸,白玉雁足,雁自北而南,去寒就暄,白露既降,金飚适生,此正飞鸣时也。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开幕现场特邀70位琴者抚琴吟唱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韩杰以古曲填词并领奏的曲目《歌颂祖国》;同时还有精彩的快闪演出,特邀歌唱家伊泓远、马晶晶领衔主唱《我和我的祖国》,吸引琴者和观众热情参与合唱互动。陈长林、唐中六、韩杰、陶艺、马为衡等多位非遗传承人及知名琴家共同发起倡议,建议以“清微澹远——中国古琴文化展”的开展日5月25日作为“中国古琴文化日”的开端。

  本次展览还精心策划了“携琴游园之旅”环节,在园博馆镜影亭、塔影别苑、澄爽榭、石舫、苏州畅园、余荫山房等12处室内外展区,由古琴爱好者以不同主题向观众描绘了琴韵茶香、儒者归来、听松抚琴、月下抚琴、古琴与昆曲、传统古琴拓印、古琴与书画、古琴与太极、琴箫合奏、古琴与古典舞、琴韵书声、岭南琴风等多元化场景,展现了中国传统园居生活,并由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理事邱丽晔为观众讲解每个场景的文化内涵。大家移步换景,徜徉于亭台楼阁间,在琴乐悠扬中沉浸式地了解古琴知识,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园林文化内涵。

  此外,展览期间中国园林博物馆还将大规模展示“古琴全元素的文创品”;举行“游园创意雅集、古琴雅集、汉服携琴游园摄影活动”以及“博园之夜 对月鸣琴”古琴主题音乐会、古琴文化讲座等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惠民活动”;将“园博六景”——畅园春雨、片石古韵、余荫秋声、半亩映雪、柒霞疏星、塔影霜钟引名入琴,创造园博馆新人文内容,期待观众感受古琴艺术和文人园林艺术中的雅致之美。

(编辑:高涵)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