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视野>国学美学

“京剧马派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将汇报学习成果

时间:2018年06月1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怡 梦
0

今天怎样唱马派

“京剧马派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将汇报学习成果

  京剧《赵氏孤儿》,《审头》《淮河营》,《白蟒台》《清官册》三场马派大戏将于6月19日、20日、21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这是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的“京剧马派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的汇报演出。

  汇报演出前夕,马连良后人、马派传人、“马派班”学员共同缅怀京剧大师马连良,探讨马派艺术的传承。

  京剧表演艺术家朱强说,扎实的基本功对马派传承十分重要,包括腰功、腿功、圆场功等,“打好了基础,唱念做有味,转身都和别人不一样;不打好基础,学马派就好像进门瞅瞅,拿了点东西回去,即使唱的是马派的戏,表现的也不是马派艺术”。

  “马派是一门面面俱到的学问,扎髯口、勒头都有门道,一遍一遍看老师是怎么做的,才能慢慢找到感觉,只靠自己摸索,把老师的服装原封不动穿在自己身上,也不一定能穿出马派的神韵来。”朱强说,作为马派的传承者,一出戏不仅戏词,而且锣鼓和舞台上的一切都要烂熟于心,才能跟乐队、舞美等配合好。

  “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像拆零件一样,我给自己设置了无数障碍,问了无数为什么。”北京京剧院演员、“马派班”学员穆雨将在汇报演出中上演《清官册》,他在学习中反复观看这出戏的影像资料后发现,马连良1955年与1960年的演出看似接近,其实有很大区别,“他对艺术的探索没有变,一直在推翻自我”。比如《清官册》中寇准回答八千岁的一句“臣领旨”,1960年的演出中这一句尾音上扬,表现了寇准喜悦、踌躇满志的心情。

  “需要积累的太多了。”北京京剧院演员、“马派班”学员张凯在学习中体会到积累的重要,“演一出戏需要从身上拿出来的很多,包括舞台上的经验、火候、各种窍门。”他告诉记者,积累不是现学现卖,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比如贾洪林的《朱砂痣》中有一个甩髯口的动作,马连良十分欣赏,但没有立刻吸收过来,而是放在心里许多年,到《赵氏孤儿》中才用上。

  “我的祖父马连良8岁入富连成,学艺10年出科,3年之后已经小有名气,又入富连成坐科3年,这在富连成44年历史中是绝无仅有的。”马连良之孙、马派专家马龙介绍,马连良在20世纪20年代创立了雅俗共赏、独树一帜的马派艺术,他将生末两行的表演手段熔于一炉,形成了唱念做相结合的演绎风格。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他把“剧艺要复古,含义要取新”作为自己的艺术指导思想,不仅拓展了京剧行当的表演畛域,而且在京剧的剧本、音乐、化妆、服装、舞美和剧场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开创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派艺术体系,是我国京剧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人物。

  马连良之女、京剧表演艺术家马小曼介绍,马连良不仅推动京剧艺术不断前行,还深深影响了其他剧种。“我的父亲为了使京剧艺术生生不息、发扬光大,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课徒授业,培养了一大批京剧优秀人才,为京剧的传承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同时,他怀着大戏曲的宽广胸怀,对我国的其他剧种的演员也倍加关爱、倾囊相授,从北方的梆子,到中原的越调,再到两广的粤剧,都留下了马派艺术深深的印记。”

  据悉,此次汇报演出的五出剧目是马连良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其中,《审头》是一出以念白为主的审案剧目,与《审潘洪》《审刺客》并称“三审”,马连良在富连成科班学艺时就以此剧闻名,其中大段的“贯口”式念白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清官册》是一出唱念做相结合的剧目,在一个半小时左右的表演中,主要演员几乎没有休息的机会,一气呵成很吃功力。《白蟒台》是马派早期的唱功剧目,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唱功戏,在演唱中加入多段大段的念白,被不少演员视为畏途。马连良将此剧整理改编,使之形成酣畅淋漓的艺术特色。《淮河营》是马派艺术中期代表作《十老安刘》的一部分,“此时间不可闹笑话”一直为广大京剧爱好者争相传唱,“三罪论”的大段白口集中体现了马派艺术“念白如唱”的鲜明特色。《赵氏孤儿》是马连良晚期作品的高峰,倾注了他毕生艺术心血,正如他自己所言“集毕生所学于程婴一身”。

  “京剧马派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由北京马连良艺术研究会、北京京剧院、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共同举办,2017年下半年面向全国专业戏曲院团招收了24名中青年主演成为学员。项目请来了京剧表演艺术家、马派传人朱秉谦、张克让、杨汝震、朱强、高彤进行教学,戏曲学者傅谨、王馗、刘连群,马派专家迟金声、马龙,京剧音乐专家燕守平、金惠武等举办讲座。学员在京集中培训一个月,分别学习五出马派代表剧目,然后回到各自单位落地排练、演出。近日,他们再次集中到北京京剧院排练,并将把学习成果奉献给北京观众。

(编辑:王渝)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