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视野>公共文化·公益

助力脱贫攻坚战的歌声

时间:2020年12月3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诗原
0

  脱贫攻坚主题歌曲中的脱贫意识更为强烈和直接,就像新时代的扶贫更为精准一样。如果说新时代的脱贫攻坚表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的初心,那么脱贫攻坚主题歌曲则与革命战争年代那些具有脱贫意识的歌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无疑也是初心的体现。

  脱贫是人类共有的优化意识,致富也是人赖以发展的基本要求。帮助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过上好日子,走向共同富裕,乃共产党人的初心。故“脱贫”也一开始就是革命音乐的重要思想主题。

  革命战争年代,以脱贫为思想主题的音乐,既旨在唤醒民众摆脱贫穷、摆脱压迫,砸烂旧世界,推翻三座大山,又旨在鼓舞广大党员干部带领民众求翻身、闹革命,追求美好生活,同时也旨在表达获得翻身解放的广大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无限感激。苏联十月革命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革命歌曲就成为唤醒民众脱贫、追求美好生活的宣传品。这正像《北方吹来了十月的风》这首歌曲中所唱的:“北方吹来了十月的风,惊醒我们苦弟兄,无产阶级快起来,联合农民去进攻。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革命歌曲中,尤其是大革命时期的两湖两广、赣南闽西农民革命歌曲中,这种脱贫意识更显而易见。大革命时期闽西革命者邓子恢、阮山等人编创的革命山歌即如此。阮山编创的《救穷歌》就是其中的一首。这些歌曲不仅旨在强化民众的脱贫意识,而且还旨在帮助民众分析贫穷的根源,进而号召民众革命,挖掉穷根苦根,故成为后来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运动的重要工具。1927年秋冬,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余部进至井冈山地区, 《三湾来了北斗星》《宁冈来了毛泽东》 《恩人就是毛泽东》等宣传脱贫、助力脱贫、感恩脱贫的革命歌谣脱颖而出,成为井冈山革命歌谣的主体。例如, 《恩人就是毛泽东》作为一首感恩脱贫的歌曲这样唱,“太阳不出花不红,红军不来难脱穷。爱花要爱牡丹花,恩人就是毛泽东” ,用民间文学中那种特有的“救星意识” ,深切表达了翻身农民对革命领袖的感激。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一样,在湘鄂赣、闽浙赣、左右江、湘鄂西、鄂豫皖、川陕及陕北、陕甘边、陕甘、陕甘宁等革命根据地,这种具有强烈脱贫意识的革命歌谣,也是组织民众、开展社会动员的法宝。抗日战争时期,脱贫仍是抗日民主根据地革命音乐的思想主题,并在减租减息等根据地民主建设和敌后抗战的军事斗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革命歌曲也不乏脱贫意识,或诉诸翻身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或诉诸对共产党和解放军的感恩,在解放区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文化宣传中功不可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脱贫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主题仍贯穿在新中国的歌曲创作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许多歌曲都表达出“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比如,那些表现翻身解放的劳苦大众感谢共产党的歌曲(如《赞歌》 《翻身农奴把歌唱》),表现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的阳光下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歌曲(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还有那些展现和讴歌社会主义建设的歌曲(如《社会主义好》),鼓舞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歌曲(如《众手浇开幸福花》《马儿啊你慢些走》),都不乏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幸福,蕴含着脱贫的思想主题。这就在于,这种喜悦和幸福不仅仅只在于人民群众有了很高的政治地位,而且还在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存状态得到了根本的改善。这就意味着,这种精神上的喜悦和幸福是以物质基础为前提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把这些表现人民群众因生存状态不断改善和优化而感到幸福和喜悦的歌曲,也可视为宣传脱贫的歌曲。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脱贫与致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宣传脱贫的歌曲往往诉诸对美好生活的歌唱,对小康社会的期盼。从《在希望的田野上》到《双脚踏上幸福路》,从《在中国大地上》到《在灿烂的阳光下》《走向复兴》都展现了这个“富起来”的思想主题,进而也显露出一种隐含的脱贫意识。总之,脱贫意识或脱贫的思想主题,或诉诸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或诉诸内心喜悦和幸福的表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歌曲创作中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呈现。

  然而,脱贫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因为新中国虽然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存状态,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这即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体现。截至2014年底,中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这就意味着,尽管经历了近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36年的改革开放,但这也只使一大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尚未实现共同富裕。为此,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党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此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以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毋庸置疑,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是中国人民真正“强起来”的重要标志,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自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响应。为了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各级宣传部门、文化部门和扶贫办都组织开展了宣传脱贫攻坚的文艺活动,并推出了一大批脱贫攻坚主题歌曲,举办了一些宣传脱贫攻坚的演出活动。尤其在2020年这个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部分省、市、县还组织开展脱贫攻坚主题歌曲征集活动,围绕脱贫攻坚的歌曲创演活动更为密集。创作脱贫攻坚主题歌曲的,有专业词曲作家,但大部分都是业余词曲作者;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县都有自己的歌曲,故不少歌曲还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其音调和歌词都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粗略估计,各地产生的脱贫攻坚主题歌曲数以百计,尤其在近几个月,脱贫攻坚主题歌曲创演活动更为踊跃,故曲目数量也骤增。可以这样说——脱贫攻坚主题歌曲创演是2020年仅次于抗疫歌曲创演的又一重要音乐现象。

  纵观这些曲目不难发现,新时代脱贫攻坚主题歌曲中最重要的思想主题就是共同富裕。这无疑也是中国共产党闹革命、求解放、脱贫致富的初心和终旨。例如,《最美的约定》(陈维东词,孟文豪曲)、《和你在一起》(陈锐军词,虎卫东曲)、《蓝天下》(子敬词,王沛曲)、《一个都不能少》(屈塬词,张千一曲)、《幸福小康一起走》(李劲词,郝松曲)等歌曲,都表达了共同富裕的思想主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具有陕北或山西民间音调风格的《一个都不能少》。歌中唱道:“一个都不能少,千里万里同怀抱;一个都不能少,追梦圆梦在今朝”,充分表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思想。其次是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打赢脱贫攻坚战决心和勇气的歌曲。例如,《脱贫宣言》(朱海词,舒楠曲)、《脱贫进行曲》(康健春词,李昕曲)、《扶贫路上》(韩明生词,胡旭东曲)、《脱贫攻坚战歌》(子静、学明、健民词,关辉、彦超、家家曲)、《脱贫攻坚之歌》(赵建铜词,韩晓辉曲)、《脱贫致富奔小康》(桂从学、陈力舒词,陈力舒曲)、《脱贫攻坚战歌》(张鹏程词曲)、《承诺》(杨尔重词,杨雪曲)、《信仰》(杨文国、闻艺词,孟文豪曲)等歌曲都属此类。再就是表现各级各类脱贫攻坚工作队的歌曲。如《扶贫日志》(明星词,刘亦敏曲)、《脱贫攻坚工作队之歌》(张品华词、宋文彪曲)、《我们是脱贫攻坚的主力军》(戴文益、巩敏词,彭韵豪、陶小敏曲)等,塑造了扶贫攻坚工作队员的艺术形象。最为感人的是歌唱奋战在脱贫攻坚战第一线的基层党员干部形象的歌曲。例如,《村支书》(唐荻词,唐荻、徐小兵曲)、《睡得着》(杨维仁词,王子军曲)、《有一种温暖叫扶贫干部》(龙涛词,曾宪达曲)、《第一书记》(裴军词,王森曲)等,都是根据基层党员干部一心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先进事迹创作的,语言质朴,形象感人。当然,情感最真挚、最感人的还是那些表现人民群众感谢党的歌曲。如《总书记来到咱们家》(李玉平词,赵小也曲)、《脱贫攻坚引路人》(栗彪词曲)、《吃水不忘挖井人》(清风词,韩英伟曲)、《山区人民感谢党》(巩文超词,周澎曲)、《感谢共产党》(刘启昌词曲)。尤其是这首《总书记来到咱们家》,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领袖一心为民、亲临脱贫攻坚战现场的感激。

  新时代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歌曲大致也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旨在增强广大人民群众脱贫意识的歌曲,作为一种宣传形式,主要针对扶贫对象。这类歌曲旨在向人民群众宣讲党的扶贫政策,帮助其提高脱贫致富的认识,并使其集聚脱贫致富力量,掌握脱贫致富技能,体现出党中央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战略思路。这就像革命战争年代那些宣传脱贫的歌曲救穷还要帮助穷人认识到贫穷根源,并组织他们参加革命、挖掉苦根一样,具有强烈的启蒙意识和开展社会动员的功效。第二类是旨在鼓舞脱贫攻坚工作者斗志的歌曲。这是旨在让脱贫攻坚工作者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成为脱贫攻坚战的先锋。这就像革命战争年代那些鼓舞人民军队的歌曲一样,旨在鼓舞士气,提高战斗力,实践民族独立和解放。第三类则是扶贫受益者对扶贫工作者的感恩,即对党中央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认同。这就像革命战争年代翻身解放后的民众对共产党的感恩。这三类歌曲相得益彰,相互呼应,共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这些脱贫攻坚主题歌曲中的脱贫意识也更为强烈和直接,就像新时代的扶贫更为精准一样。如果说新时代的脱贫攻坚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的初心,那么脱贫攻坚主题歌曲则与革命战争年代那些具有脱贫意识的歌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无疑也是初心的体现。

  (作者系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编辑:高涵)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