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行风>大家风范

她把一生的情都融入了京剧艺术

时间:2021年08月1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怡梦
0
京剧界追思刘秀荣——
她把一生的情都融入了京剧艺术

在京剧《白蛇传》中,刘秀荣饰白素贞

  “我出生在旧社会,成长在新中国,从事京剧事业75年,入党42年,京剧是我的初心,传承弘扬京剧艺术就是我一生的使命。11岁时,我进入四维儿童戏剧学校学艺,新中国成立后,我过上了有饭吃、有衣穿的日子,成了中国戏曲学校第一期学员。学校请来了好老师,让我们练就了一身本领。在党的关怀和诸位老师的精心栽培下,我才有今天,是党把我培养成为受人尊重的文艺工作者,我亲爱的党,我永远是您的女儿,是您给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和勇气与永不低头的力量,我要把一生的热血都倾注给京剧,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她、振兴她,守正创新,以实际行动回报党和人民,终身不忘祖国和人民的爱,不忘党的温暖怀抱。”京剧表演艺术家刘秀荣于6月28日在京去世,享年86岁。此前,她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而倾诉的深情话语,犹在耳畔。

  刘秀荣是京剧旦行表演艺术家,她得王瑶卿真传,拜尚小云为师,受业于梅兰芳、荀慧生、萧长华、韩世昌、赵桐珊、程玉菁、华慧麟、方连元、萧连芳、林秋雯等。她兼收并蓄,青衣、花旦、花衫、刀马旦无一不通,代表剧目有青衣戏《孔雀东南飞》《四郎探母》《龙凤呈祥》《玉堂春》《奇双会》《王宝钏》;花旦戏《拾玉镯》《春香闹学》《小上坟》《豆汁记》《小放牛》《香罗帕》《得意缘》;花衫戏《白蛇传》《秋江》《貂蝉》;刀马旦戏《穆桂英大战洪州》《棋盘山》《大英杰烈》《百花赠剑》;武旦戏《八仙过海》;现代戏《朝阳沟》《红岩》《山城旭日》等,曾在《沙家浜》中饰演阿庆嫂。

  在近日召开的追思会上,国家京剧院等相关单位和京剧界、戏曲教育界、戏剧理论评论界代表,刘秀荣的弟子、同事、同行艺术家等一同深情回顾她的生前点滴、艺术成就和艺德情怀,表达缅怀之情。

  同道中的先行者

  国家京剧院一级导演孙桂元回忆,自己1956年进入中国戏曲学校,一年级时,看的第一出戏就是刘秀荣和张春孝的《白蛇传》;三年级时,他参演了刘秀荣和张春孝的新戏《牛郎织女》,“我们班女生是小仙女,男生是小云童”;“您和春孝师哥给我们班排的第一出戏就是《白蛇传》,从此您就记住了有一个顽皮的小师弟。”孙桂元这样为师姐刘秀荣写道,“我在校9年,是看着您的戏长大的。”在他的记忆中,刘秀荣演绎的古典女性的美、巾帼英雄的飒爽英姿,无一不是经典。参加工作后,孙桂元和师哥张春孝、师姐刘秀荣一同创作,为观众奉献了《白蛇传》《穆桂英大战洪州》 《八仙过海》《金锁恩仇》《沉海记》等剧目,那时刘秀荣曾对孙桂元说:“师弟,我们就这样合作下去。”孙桂元说:“没错儿!”

  2020年,国家京剧院复排《碧波潭》,由刘秀荣担任艺术指导、孙桂元担任导演。孙桂元回忆,这出戏当年是秀荣师姐在学校第一个排演的,田汉先生写的剧本,复排期间,刘秀荣叮嘱孙桂元,要把它排好;今年,刘秀荣还曾托付孙桂元:“师弟,一团《大英杰烈》这出戏,春孝师哥走了,你要帮我把它排出来。”孙桂元说:“师姐,您放心,我全力以赴,我期待着咱们再一次合作。”“秀荣师姐,您走得如此匆忙,我们毫无准备,往事历历在目。”孙桂元深情地说,“您的艺术永在,剧院、您的弟子、我们共同努力,继续传承您的品德、艺德,传承您的经典,传承您的艺术。”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戏剧评论家龚和德回忆,1954年9月,他毕业分配工作后临时安置在中国戏曲学校,有个晚上,听见礼堂里排戏,进去一看,是李紫贵和刘秀荣正在加工排练《白蛇传》。“北京的冬天很冷,礼堂里有一只烧得通红的大煤炉,我就靠近炉子取暖看戏,回到宿舍,发现右脚的裤边烤糊了。过了会儿,有人敲门。进来的竟是卸了妆的白娘子——刘秀荣。她进门的第一句话:‘我来看看新来的大学生。’我连忙请她坐下来,介绍我来自什么学校,学的什么专业。她说要听听我对《白蛇传》的印象,我告诉她,这戏太精彩了,我看得入神,连裤子烤糊了都不知道。”

  龚和德后来又看了刘秀荣的许多戏,回想起来,他说,刘秀荣的白娘子形象是田汉的文学创作、王瑶卿的唱腔设计、李紫贵的导演处理,三位巨匠的艺术结晶,而刘秀荣是这一艺术结晶的极其出色的体现者。他认为,演员之所以是舞台艺术的主体,就因为他们是直接打动观众的终端力量。一出好戏,究竟能把观众打动到何种程度,最终要看演员的功力和魅力。“刘秀荣是唱念做打的全才,尤其是她演的白娘子,那[西皮散板]‘莫教我望穿秋水、想断柔肠’,那[干哭头]‘狠心的官人哪’,那[南梆子倒板]‘小青妹且慢举龙泉宝剑’和接下去的一大段,都是声情并茂,给了我难忘的审美感动。”龚和德说。

  弟子们的“艺术母亲”

  “做了您35年的弟子,我至今不愿相信您已离我们而去。这些天演出时,蓦然回首,您仿佛还在侧幕条看着我,面带笑意,温暖如昔;这些天排戏时,转身之间,您仿佛还在给我说戏,一招一式,全是您的身影。”刘秀荣的弟子、京剧表演艺术家李胜素回忆,1986年,邯郸京剧团排《白蛇传》 ,请来刘秀荣、张春孝伉俪做指导,“您当即答应收我学艺,从‘游湖’到‘倒塔’重新帮我归置”。后来,《白蛇传》成了李胜素演出的“打炮戏”。35年来,恩师不断为她的这出戏修整、补缀,精益求精。李胜素说:“我有时在想,师父您太认真了,总也不满足,总在琢磨戏。吸收、借鉴、改进、创新,即使您演了一辈子的《白蛇传》,也永远在琢磨、永远在改进。”

  弟子们都视刘秀荣为“艺术上的母亲”。弟子马佳回忆,拜师12年来,师父像慈母一样呵护着她。她虽然不常在师父身边,但师徒每周都要通上一两次电话,“经常是师父给我打来电话,每次的通话都离不开艺术,她关心我的演出,督促我坚持练功,当听说我遇到困难时,更是循循善诱劝解我,为我答疑解惑,叮嘱我认认真真演戏,踏踏实实做人。”马佳说,“师父的话不仅成为我的座右铭,更让我得到了母亲一样的温暖。”

  弟子王艳回忆,拜师至今已有27年,“我的整个成长之路都有着师父无私的关爱”。王艳说,去年疫情刚刚缓和, 80多岁的恩师就亲自赶赴天津指导她录制京剧《王宝钏》。“从录音到录像,她不仅在表演上帮我把控节奏,化妆、服装、道具、音乐等各个方面,也为我全方位把关。同事们都笑说他们平时独当一面的王团长,在刘老师面前一下子就变成了一个乖乖听话的小孩子。”

  京剧人的好榜样

  “刘秀荣老师有一次给我发来一张我们的合影,她对我说:院长,你真年轻。其实,我已经不年轻了,但我听懂了她的弦外之音,就是希望我和剧院的同事们努力工作,把剧院建设得越来越好。”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说,刘秀荣一生对戏痴情,“正是这种痴情,激励她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京剧舞台上,不断自我超越,艺术之树常青;也正是这种痴情,耄耋之年她依旧活跃在京剧教育的一线,为国家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京剧人才”;她对美钟情,“不仅博采众长、转益多师、文武昆乱不挡,还精耕传统、革新创造,挖掘、整理、移植、改编了大量传统戏,为京剧艺术注入青春活力和时代精神”。“这是一代艺术家峥嵘又辉煌的一生,也是一位情者深情又痴情的一生,而所有的情都融于她所钟爱的京剧事业之中。”

  国家京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张亚峰表示,刘秀荣老师正直温良、襟怀坦荡、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对待艺术,她坚持奉献担当、甘为人梯、功成不必在我的崇高风范,是德艺双馨、人品艺品统一、受同行敬仰、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工作者;面对学生,她遵循毫无保留、真传实授、内外兼修的教学风格,努力提携后辈,当代京剧旦行习王派者,大多受到她的艺术滋养。张亚峰与国家京剧院演职人员共勉道:“学习刘秀荣同志,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投入工作,把对组织和人民的感恩之情,转化为爱岗敬业的精神风范,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工作劲头,为京剧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贾岩)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