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首页幻灯

塑造有血有肉、有情感温度的历史人物

时间:2021年04月0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钰
0

塑造有血有肉、有情感温度的历史人物

——访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话剧《香山之夜》编剧李宝群


话剧《香山之夜》剧照 李春光 摄

  话剧《香山之夜》日前在北京人艺上演,观众纷纷走进剧场,重温历史、感悟当下、思考使命,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同时感受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戏剧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的高度统一。近日,记者专访该剧的编剧李宝群,听他讲述了这部剧不寻常的创作经历和心得。

  缘起:机缘巧合,接下《香山之夜》创作任务

  李宝群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并不陌生,在《香山之夜》之前,他已经成功创作了话剧《从湘江到遵义》《古田会议》和戏曲《百色起义》等剧本。然而,当2019年春天,北京人艺院长任鸣找到他委托创作这部《香山之夜》时,李宝群刚开始有些犹豫。“我更擅长写普通人或小人物的戏,以前在东北时写了多部表现底层工人生活的戏,调到北京工作后,仍然在坚持表现普通人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没想到,和北京人艺第一次合作是写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戏。”李宝群回想起最初合作的机缘,觉得是特别有意思的一件事。他认为从编剧的角度看,“双清别墅”这个历史时段,缺少写戏必需的困境、逆境、绝境,戏剧性不够强,而且那期间发生的很多事已经在多部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表现过,想要有艺术上的突破,难度很大。

  当时,任鸣向李宝群表示:北京人艺做这部剧要有自己的特点,并且提出一个点子,就是要写毛泽东和蒋介石在一个夜晚的“超时空心灵对话”。这个点子打动了李宝群,他决定接下这部戏,尝试写一个不一样的关于“双清别墅”的戏。“即便确定了这样的思路,写起来依旧是很难的。其一,这两个人物在这个夜晚,实际上不在同一个物理空间里。毛泽东在香山、蒋介石在溪口,怎么把这两个人组织到一个心理空间,结构成一部戏,这是很有难度的。其二,写毛泽东和蒋介石,对编剧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他们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人生命运、不同的生命态度、不同的世界观,他们是那个时代两大重要政党的领袖,都是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人,想表现好这样两个历史人物是非常难的。其三,在这样一个夜晚,他们两个人到底在想什么,他们有可能进行怎样的碰撞、交流,他们的思想、情感、心理以及性格,都需要认真研究和揣摩。”李宝群坦言,这是作为编剧面临的一些难点,但他决定迎难而上。

  功课:读书行路,深入历史人物的内心和历史生活的现场

  接下这部剧的创作任务后,李宝群开始大量阅读历史资料。他以前写过革命历史题材的剧本,对党史、军史有深厚积累,但为了这部戏,他重新系统地阅读了有关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文献、传记、诗词、日记、历史资料,特别是1949年的毛泽东和蒋介石,并进一步聚焦到4月23日前后他们做了什么。“我们把全剧的时间确定在4月23日夜里,这一天的白天,毛主席已得知渡江战役胜利的消息,夜晚他有彻夜工作的习惯。这样一个夜晚,是有和蒋介石展开心灵对话的可能的。”李宝群说。

  为了这部戏的写作,李宝群多次到北京香山和浙江溪口实地探访。他认为,历史生活也是生活,现实生活和历史生活是相通的。到香山和溪口这样的地方,回到历史人物生活的现场、历史事件发生的现场,这种现场里边是有当年的生命气息、是有“气场”的。“在香山,我能感受到毛主席坐在亭子下读报。毛主席在香山散步,听着鸟叫、听着水声。今天,鸟还在叫、水还在流,空气里仿佛还能感受到毛主席在1949年的春天是怎样的心境:前方捷报频传,天下归心,马上要开始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建立一个新中国,能不能站稳脚跟、把这个国家建设好?这些都是毛主席作为政治家要思考的问题。香山寂静的夜晚,只有毛主席房间的灯光还亮着。”同样,在溪口,蒋介石的气息也留在那个历史的空间里。“蒋介石下野了,面对家乡的山和水会想什么?他童年和少年在这里长大,后来也经常回到家乡,这次回来大势已去,南京被攻占。那段日子,他在和父老乡亲告别,祭扫先人的墓和先人告别,登山临水和家乡的山水告别。当时他已年过60岁,还在依恋着这片山水,他在想未来还能不能有机会再回来?”

  李宝群谈道:“我写戏前喜欢最充分地‘占有’生活、‘占有’人物、‘占有’细节,我要能感受到人物在说话、在行动,这对于写作非常重要。”前期扎实的功课,让李宝群在创作过程中既把握了大的历史时代背景,又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他也试图去思考历史的深层次规律。“历史是由个体组成的,蒋介石和毛泽东属于特殊的个体。编剧首先要面对的是两个个体的人,而这两个人可以传导出两个政党的起落兴衰,也可以传导出中国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这背后则是人心向背。历史是由具体鲜活的人构成的,我不想把历史写空。”

  创作:戏剧是人学,我想把两个历史人物写得有思想、有情感、有性格

  为避免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容易落俗的套路,李宝群在写作时努力避免把这部剧写成一个宣传品,他希望做出一个艺术品。李宝群说:“这部戏在众多宏大的历史叙事当中、在众多按常规动作叙说历史的写实剧作当中,找到了一个独特的艺术视角,即借助舞台的假定性、借助艺术的想象,把这样两个人物并置在一个夜晚和两个不同的空间,让他们发生‘超时空心灵对话’。这样一种艺术切入角度、这样一个特定的形式,已经形成了一种突出的艺术特色。”

  然而,在李宝群看来,更核心的问题是戏剧即人学,戏剧要着力写人、着力塑造人物,这是写任何题材,包括这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要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写人,在这部戏里就是要塑造好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个形象,尽可能不要让这两个形象概念化、口号化。这其中,涉及到人物思想、情感以及性格的表现。

  以往,很多艺术作品把毛主席写成带着光环的神。“这个夜晚,毛泽东内心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和情感,会涌动起一场精神风暴。作为一名政治家,他会思考过去为什么会胜利,胜利之道在哪?他也会想今天进了北京,要怎么建设这个新的国家?情感方面,很多观众都在毛主席回忆杨开慧牺牲的那一段感动落泪,那是毛主席这个人物真实情感的流露。他会想到,今天我们胜利了,多少革命烈士为了这一天失去了生命,他们都看不到即将建立的新中国了。他的内心世界难以平静。还有,他对人民的感情——他曾大病一场,是老百姓杀了正在下蛋的鸡煮鸡汤救了他的命;赤卫队背着他跑了几十里山路,硬生生把他从敌人的围剿中救了出来……所以,毛主席动情地说,我的命都是老百姓给的!这些都可能出现在毛主席的心理河流中。这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温度的毛主席。”

  同时,李宝群也不想把蒋介石写得脸谱化、概念化。在他看来,这个夜晚的蒋介石内心世界也是相当复杂,南京总统府被攻陷了,他的内心是无比纠结的。他还寄希望东山再起、从头开始,他说戏还没有唱完;他也在总结和反思,为什么会失败?全剧的高潮,蒋介石问毛泽东怎么看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毛泽东说:“你败给了一条历史规律,你失去了人心,人心就是天下、天下就是人心,失人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两人又展开一段论胜败、论兴亡的思想较量。“所以,这是思想交锋、情感互相激荡的一部戏,一直在起起落落中发展。在心灵对话和较量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塑造这两个人,以及展现两个人的内心世界。”李宝群说。

  “为什么毛泽东和蒋介石有潜在的心灵对话的可能性呢?戏剧有时候不是真实发生的,而是可能发生的。这个东西就有意思,观众也觉得有意思,觉得可以信任这种可能性。那个夜晚,蒋介石身边没有一个可以交流的人,充满孤独感和苍凉感,这是一种人生况味。最后,他黯然告别家乡,很苍凉地说了一句:上帝保佑。”李宝群谈道。

  这部戏的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是构建了大量心理戏,全剧流淌着两个人的心理河流,“有时候互相碰撞、互相激荡,有时候相对平缓,有时候又剑拔弩张,还有一些瞬间是一个人的内心独白,这个时候带来的是一种叙述的自由。比如,毛主席想到杨开慧,痛呼‘开慧之死,百身莫赎’。想到死去的千万烈士和战友,毛主席说‘真希望把他们从天上请下来,再请他们抽颗烟,再请他们喝杯酒’。此外,这部戏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用语言来塑造人物,所有的舞台语汇都服务于人物的塑造、服务于这个夜晚心灵的流淌”。

  寄语:戏剧创作没有止境,期待这部戏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香山之夜》历经两年创作打磨,其间8易其稿、进行4次专家论证,在创作团队的通力配合下,最终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探索呈现了一个独特的“香山之夜”。李宝群表示:“这样一部作品对编剧是考验,对导演和演员同样是考验。我们经过艰难的努力已经把戏做出来了,目前看反响还不错。但这部剧刚刚出来,还有进一步精致化、细致化、艺术化的空间。戏剧是人学,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更要聚焦于人,把人物写得值得玩味、把人性写得深刻,观众才会被感动,作品才有魅力。希望这部作品经过打磨,能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编辑:于欣悦)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