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首页幻灯

“面向未来的亚洲艺术, 追求的是和平、和解、和谐”

时间:2019年07月0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高艳鸽
0
韩国晋州教育大学演出的舞蹈《春莺啭》剧照 孙觉非 摄

      由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戏曲学院联合主办的“面向未来的亚洲艺术——2019亚洲国际文化艺术论坛”,于7月1日至5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美国、韩国、法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哥伦比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参与本届论坛,论坛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音乐、舞蹈、电影与新媒体、传统亚洲艺术等。

  作为本届论坛的一项重要文化交流活动,“面向未来的亚洲艺术——国际文化艺术展演”于7月2日在中国戏曲学院大剧场举行,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语言大学、韩国国民大学、韩国国立体育大学、韩国晋州教育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学生和青年艺术家们登台演出,带来各自国家的优秀节目,涵盖舞蹈、音乐、戏曲等艺术门类,共同演绎亚洲艺术精粹。
  经典猴戏《齐天大圣——美猴王》是一出历史悠久、深受欢迎的剧目,中国戏曲学院的学生以精湛技艺演绎了一个武艺高超、俏皮可爱、富有正义感的美猴王。中国戏曲学院张火丁京剧程派艺术人才研习班学员李林晓演出了京剧《春闺梦》片段,该剧根据杜甫诗歌《新婚别》及唐代诗人陈陶的诗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意境创作而成。
  由中国音乐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联袂演出的二胡重奏《米娅与塞巴斯蒂安》,是2017年奥斯卡热门电影《爱乐之城》中的一首插曲,原曲由钢琴演奏,二胡演奏家梁聆聆将其改编为胡琴重奏曲。由中国戏曲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演绎的琵琶重奏《改进操》,是1927年12月刘天华为纪念国乐改进社成立而作的一首琵琶曲。此重奏版《改进操》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广映根据独奏版改编而成,运用了复调、卡农等西洋创作技法,使其成为一部中西结合、声部庞大的民族乐曲。由北京师范大学带来的南音《新·梅花操》,由作曲家王丹红改编自南音四大名谱之一的《梅花操》,由作曲家高为杰编曲,全曲在传统南音乐器南琶、洞箫、二弦等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阮、扁鼓铃等乐器,声部交错、旋律优美。
  韩国国立体育大学、韩国国民大学、韩国晋州教育大学分别演出的舞蹈《巫具舞》《山有花》《春莺啭》,具有浓郁的韩国民族文化风情。《巫具舞》是根据念经请神的全罗道巫术创作的快节奏跳动的舞蹈;《山有花》根据朝鲜诗人金素月的作品创作,描述大自然的生机和四季的循环往复,以韩国传统舞李梅芳流派中的“立舞”的韵律与样式展现;《春莺啭》将春日早晨柳树上黄莺的叫声舞蹈化呈现,舞者身穿象征着黄莺的黄色莺衫,头戴花冠,立于花纹席上翩翩起舞。
  此次展演结束后即举办了国际文化艺术专家论坛,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国里昂高等音乐舞蹈学院、西澳大利亚大学,以及参与本次演出的中韩两国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与论坛,针对本次展演实现的各国文化交流互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亚洲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等话题展开探讨。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兰德尔·埃弗雷特·奥尔索普感受到了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节目所传达出来的美感,以及艺术巨大的力量。“像中国的京剧和韩国的传统舞蹈表演,这些传统艺术有助于人类之间的沟通交流。艺术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使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够互相了解。”他表示,现在和未来,艺术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和应该起到的作用,就是要帮助人们去了解自己是谁、要去往哪里。
  西澳大利亚大学教授弗朗西斯·巴伯此前曾观看过中国的京剧,“但仍然对京剧不是很了解”。这次观看了京剧《春闺梦》片段,对她来说,是看到了一部“全新的京剧”。美猴王作为中国的一个标志性文化符号,世界各国对其都很熟悉,但这次的猴戏表演带给她新颖的观看体验。韩国的舞蹈节目,也使她不禁回想起之前看过的类似表演。“我们应该认识和了解传统艺术与当下的现代艺术以及未来的艺术之间的关系。”在她看来,传统的艺术形式不应当限制艺术在当下的发展,“我们要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与当下和未来的艺术形式结合,以此来体现我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看了中韩两国的舞蹈节目,韩国国立体育大学教授白铉顺隐约感到了两个国家舞蹈艺术的一些相似性。她介绍,《巫具舞》是韩国传统舞蹈,但音乐和舞者的衣服是有现代感的,“我们的表演是要跟现代人进行交流的,我们不能放弃传统,但同时要进行一些适合现代观众的改编”。韩国舞蹈家协会会长、韩国国民大学教授李美瑛同样强调了这一点,“韩国的舞蹈创作,在重视民族性的同时追求艺术性。我们秉持的一个创作原则,就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去编创或者改编。这样的精神,在如今这个飞速发展的国际化的时代,是需要我们坚守的。”
  “传统艺术历久弥新。我很久没在剧场看京剧表演了,今天的感受是,青衣还是那么美,猴戏还是那么精彩。现代审美并没有使我们的传统艺术失去光彩。”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副主编齐琨在这场演出中,看到了创作者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表达现代人对传统艺术的理解,所以她感到“传统艺术仍然存在非常大的创新空间”。
  “这是一场简约但不简单,充满学术与文化交流意味的演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源说。在这场演出中,她感受到了视觉之美、情感抒发之美、音乐改编之美、传统和现代的融合之美以及青春之美。关于古老与现代的融合,她提到了南音《新·梅花操》,“当台上的姑娘们配合着手中的乐器用闽南语一起弹唱时,她们清脆的嗓音、洋溢出的热情,恰恰传递出了我们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理解。”青年演员们在舞台上绽放的青春之美,也让她看到了亚洲文化和文明传承的希望。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在这场演出中体会到了典型的亚洲文化艺术的观念,他总结为“和平、和解、和谐”。“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艺术,其内涵表达的都是对世界和平的一种祈祷和祝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可能会发生斗争,这个斗争最终会得到和解;不同的乐器之间、不同的表演形式之间,最终也都会达成一种圆满的和谐。”在他看来,和平、和解、和谐也是“面向未来的亚洲艺术”应该追求的目标和理想。
  “在国际化的时代和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面向未来的亚洲艺术’面临着三种关系,即如何处理传统艺术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亚洲各国之间艺术交流的关系、亚洲文化艺术与世界文化艺术之间交流借鉴的关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冉常建说,“如何吸收外来的文化艺术元素促进本民族、本国家艺术的发展,同时又保留传统艺术的基因和个性,这是面向未来的亚洲艺术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编辑:邱茗)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