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首页幻灯

数字艺术打开文明互鉴的新潮流

时间:2019年05月2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世瑾
0
汉字的性格 徐 冰
  亚洲作为一片多民族、多文明的土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共生共振有哪些路径?在新的时代里,技术的更新迭代带来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转变,人类文明应该如何被艺术化的书写和阐释?数字艺术对文明的书写又有哪些动人之处?作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系列活动,“亚洲数字艺术展”就为观者提供了一个感受思想交融、观念碰撞的平台。
  5月16日至6月15日,“亚洲数字艺术展”在北京市海淀区创业路6号展厅举办。此次展览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海淀区人民政府、中央美术学院主办,展览以“主题展”“视听艺术展”“文化+科技展”三个版块集中展示了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位艺术家的数字艺术作品。这也是在数字艺术领域,首次以“亚洲”为主题的大型艺术展览。
  数字艺术对历史文明的回顾
  文明之间的交流总需依托一定的媒介,来传递真善美;其中,给人以愉悦享受的艺术作品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此次展览中,不少作品以艺术手法对文明进行反思,在增添趣味性的同时,也打开了新的解读视角。
  徐冰的手绘动画作品《汉字的性格》立意来自于对赵孟頫手卷的观看、分析与想象。作品以动画影片的方式,对中华民族汉字的形成、演变进行阐释——每一个字,每一个笔划都是一幅图画。在创作者看来,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几千年来对汉字的学习、书写密切相关。中国人的世界观、自由观;中国人消化其他文化养料的能力;中国人文化中的“拷贝观”与“山寨现象”的关系等现象可以说都与中国特殊的汉字书写方式有关。透过该动画片,徐冰意欲引发观者对于中国文化的内核与能量,及其在未来人类新文明建设中的利弊与作用的思索。
  来自德国的艺术家托比亚斯·格莱米尔的作品是其近年来创作的动态视觉艺术,是其作为“外来者”对中国文化的解读结果的呈现。《书法运动视觉》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国书法的笔触及运劲,通过感应追踪设备的捕捉,撷取书写时的动作、力度及移动路径,以动态视觉的方式,创造出别致的汉字形体美韵之艺术,以当代技艺展示中国书法里“天人合一”的精神。《京剧运动视觉》是为中国戏曲与新媒体融合的祖尼戏剧创作而设计,虚拟演员的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服饰和舞蹈的形状、颜色和动作。传统京剧表演中的造型、动作和音乐被抽离其整一的艺术环境,并对其进行数字化的展示。原有的舞蹈动作被加工处理后,其艺术特征得以强化,行云流水的舞姿伴以节奏分明的音乐,观者可以体验他国艺术家眼中京剧艺术的迷人之处。
  任何文明都是经过时间洗练、积淀而成的,其中蕴含的智慧是人们发掘不尽的财富,立足时代精神的回顾与演绎都将发现其中别样的美。但无论多么精彩的文明都要与时偕行,运用创新推动文明的进步,用创新创造出更为迷人的文明成果。
  数字艺术对时代文明特征的考量
  人类已步入数字时代,经历着数字生活。那么,这一时代的文明特征,将会与数字艺术产生怎样的火花呢?
  在沉浸式的媒体装置《数据库之梦》项目中,土耳其艺术家勒菲克·安纳多尔构建的临时的沉浸式建筑空间被创造成一张画布,它以光和数据作为应用素材,以打破图书馆视觉体验的正常界限为目的,艺术家彻底解构了虚拟空间框架,并且将传统的平面——电影投影屏幕等转化为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的可视化档案的三维力学关系和建筑空间。这一沉浸式装置,通过机器智能的视角,重新构建21世纪博物馆感知中的记忆、历史和文化。“视听艺术展”版块中,11个作品循环展示,其中《多维采样-1号》是曹雨西工作室2019年起步的数字当代艺术计划中的一件,二维码图像被其视为时代图腾,创作则围绕二维码图像风格进行数字艺术逻辑的内在探索,以期重新深入审视新时代的数字化环境,预言信息时代下,它将量化嵌入生产力要素,劳动者将带上人脑电信号监测设备,同时沦落为数据下的奴隶。“展览试图构建一个新的对话平台,体现亚洲文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以数字技术等新兴媒介为载体,让古老的亚洲文明呈现新的面貌。展览从三个维度——时代之间,过去与当下的对话;领域之间,科技与艺术的对话;国家之间,文明与文明的对话,开展深入交流、激烈碰撞与交融,展现亚洲文明间的相生相长,体现亚洲文化与科技的共生共振,催化出独特丰富的艺术成果。”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
(编辑:苏锐)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