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首页幻灯

“港片”:不存在的怀旧和叹逝青春的情怀

时间:2018年10月17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隽隽
0

  今年的国庆档,最大的黑马大概就是《无双》了。一开始因为《李茶的姑妈》和《影》两部热门电影而默默无闻,上映之后豆瓣评分却一路走高,很快达到8.1分。虽然一部电影的好坏并无绝对的标准,但对于国内观众,豆瓣8分却是一个心照不宣的节点。被打到8分以上的电影,不仅会被各路“豆瓣高分”榜单收录,还能和许多经典电影平起平坐。而在口碑带动之下,《无双》的排片率也一举反超,创下票房奇迹已在预料之中。难怪又一次有人感叹,港片不死!

  其实“港片”何曾远去。去年,同样是国庆档,同样是黑马的《追龙》也有“港片”血统。而《非凡任务》《湄公河行动》《拆弹专家》等虽被纳入“合拍片”之列,“港片”色彩亦是清晰可辨。只不过,或者不具有话题性,或者被同期其他电影盖过了锋芒,这些电影在上映的几周里完成了娱乐大众的使命,便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不再被人想起。但通盘检索近些年国内票房和口碑排行榜就会发现,每年都有那么几部“港片”,占据既不特别靠前,也不特别靠后的位置。它们的故事和视觉效果,基本都在合格线之上,也都有着和其他“国产片”不太一样的气质,往往会牵动我们的怀旧情结,让我们唏嘘着买下电影票,看完之后还要细细回味,甚至忍不住二刷、三刷,好像我们看的不是电影,而是某种情怀,好像我们看到的不是眼前的银幕,还有昔日的时光。
  这就难免让人好奇:我们对着港片,究竟怀的是什么样的旧?看港片的情怀,又是怎样的情怀?
  港片的“传统”:
  文化即食面
  当下“港片”的怀旧,指向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在这短短的不到20年的时间里,香港电影创造了多项奇迹,连大卫·波德维尔这种阅片无数的电影研究专家都感到十分惊讶。
  在《香港电影的秘密:娱乐的艺术》一书中,大卫·波德维尔总结道,高度商业化的香港电影在其黄金时代发展出了一套成熟的生产方式和特有的镜头语言。技巧纯熟的制作者,靠着景别、色彩、剪辑的复杂变化,给观众带来动感而流畅的画面。这些电影毫不掩饰“非常卖力地取悦观众”的信念,往往每一个镜头都充塞着富有官能刺激和煽情效果的视觉因素。
  之所以如此,和香港电影的拍摄速度有关。在这个极为高效的工业体制中,很多电影连完整的剧本都没有便可开机,故事的细节、对话和动作都是在拍摄过程中完善起来的。经验丰富的香港电影从业者依靠固定的程式和对之前电影的巧妙借鉴(或者说抄袭),很短时间便能炮制出一部电影,推向市场。虽然其金钱和时间成本远远低于好莱坞,但在香港本地和其他一些华人聚居的亚洲区域,却能问鼎票房冠军。
  可以说,这些趣味粗鄙、情节也荒诞不经,却节奏明快、看点十足的电影,颇类似于港式食品中的即食面,虽然味道单调,做法也不够精致,却满足了快节奏的大都市中人们的娱乐需求。得益于香港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腾飞,以及东南亚和台湾的广阔市场,往往“爆款”频出,颇有野蛮生长之态。
  但是,在娱乐至上的情况下,电影的思想性和社会意义是被刻意忽略或回避了的。当时的香港电影常常把强奸、殴打和杀戮视作等闲,“70后”“80后”可能还会隐约记得,在他们的青春年代,到录像厅看港片的孩子,基本上会被老师和家长视为荒废学业的坏学生、好勇斗狠的小混混、闲荡街头的社会青年、问题少女,会做出逃课、抽烟、打架、早恋、离家出走等出格的事情。
  当然,今天已经没有要为那些简单到幼稚的港片中不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而感到光火,但梳理过港片的“传统”便不难发现,《无双》这些今日的“港片”,与它们所怀旧的“传统”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面目全非的“港片”:
  不存在的怀旧
  正如所谓“国产片”早已是跨国/跨地区合作的产物,当下在内地放映的“港片”,也很少纯粹是香港制造。哪怕是港味十足的《毒战》《寒战》系列,也有着内地的资金和人员投入,因此所谓“港片”其实需要加引号。而且,为了进入内地市场,这些“港片”在塑造人物、编造情节时可谓小心翼翼,生怕踩了价值导向的红线而不得上映,早已没了当年的随意任性。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戴着脚镣跳舞的状态,加上香港电影人原有的专业水准和敬业精神,比之那些打着IP、“小鲜肉”旗号胡编乱造、漏洞百出的国产片,“港片”反而在艺术性和思想性方面都更胜一筹。
  “港片不死”的呼声,从21世纪初香港影业萎靡,《无间道》却横空问世就从未停止过。十几年来,多集中在警匪、犯罪这些类型的“港片”,虽然不乏枪战、肉搏之类的武戏,但悄然间已经多了刻画内心、渲染情绪的文戏。而卧底、斗智之类的故事情节,一旦做到严丝合缝,就会让观众在紧张之余还能体会到“烧脑”的快感。以还在热映的《无双》为例,导演庄文强谈道,这个打磨了十年之久的剧本投拍的时候,很多人为他捏着把汗,因为个别情节的改动就可能会导致整个故事的坍塌。除了故事性强之外,对于艺术作品为数不多却句句精到的点评,对于伪钞制作过程的高度还原,都增加了电影的质感。而最让人惊艳的,就是周润发、郭富城这两位老戏骨精细入微的表演。在他们的一笑一颦中,两位主人公时而二,时而一,随着故事的推进,真相层层揭开,直到最后一刻观众才恍然发现,美人恩也好、兄弟情也好,都不过梦幻泡影。同时,主人公集善良、软弱、阴狠、冷酷于一身的复杂性格也呼之欲出,让我们不由扼腕叹息。
  可见,这部电影并不是香港制造的短平快,其水准已经不逊于大多数好莱坞同类型电影。早有眼尖的网友发现,《无双》在情节的结构和故事的铺展方面颇类于《非常嫌疑犯》(1995)。但真相与虚构、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兜兜转转,让《无双》带着点佛理禅思,《非常嫌疑犯》却恰恰缺少了这样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弦外之音。
  当然,并非所有的“港片”都叫好叫座,王晶导演的《澳门风云》系列不仅口碑不佳,甚至让一众明星演员的票房号召力都直接受到了影响。但平心而论,《澳门风云》倒是和黄金时代的香港电影有着一脉相承之处——剧本粗糙,桥段恶俗,但上世纪80年代行之有效的吸金伎俩已经很难让30年之后的内地观众买账。不过这些问题,倒也不劳我们亲自上阵批判,早在1997年,王晶本人就在影片《精装难兄难弟》中以恶搞的方式大肆自嘲过了。
  两相对比之下我们会发现,这些“港片”与传统港片之间并不存在对应关系。既如此,“港片”究竟如何怀旧,又如何与“情怀”画上了等号?
  “江湖”往事:
  逝去未远的情怀
  看任意一部“港片”,我们都不难注意到,电影在通过各种元素——尤其是明星,不动声色地挑动起我们的怀旧之情。在《无双》中,周润发饰演的“画家”白衣飘飘、双手执枪,置身于险恶的泰国丛林中而毫无惧色,枪所指处敌人纷纷中弹倒地,他自己却在了却为父报仇的心愿之后全身而退。枪林弹雨中熟悉而帅气的身姿,和周润发的经典银幕角色小马哥(《英雄本色》,1986)、亚庄(《喋血双雄》,1989)等交叠在一起,怎会不让我们因那份久违的记忆而热血沸腾?去年的《追龙》则是沿袭了上世纪90年代初“枭雄片”的套路,很大程度上就是把《跛豪》(1991)和《五亿探长雷洛传》(Ⅰ、Ⅱ,1991)等同题材电影浓缩在了一起。只不过王晶这次“浓缩”着实高妙,当观众看到20多年前出演雷洛的刘德华又一次化身为风流潇洒、游走于黑白两道的总华探长,在惊叹“不老男神”银幕魅力的同时,也难免会联想到在这些角色身上倾注爱憎的青葱岁月。而这,正是“港片”牵动我们情怀的时刻。
  在当下,“情怀”是一个被用到泛滥的词语,甚至连资深玩家都宣称因“情怀”而由衷喜爱某款游戏——2016年《魔兽》电影能在中国斩获高额票房,便是多亏了众多玩家的情怀消费。但这些玩家并非故弄玄虚,他们的确曾为同名游戏如痴如狂。当这份强烈的情感经过记忆的积淀和提纯,变得与功利无涉,“情怀”便在蓦然回首间油然而生,一款电子游戏也变得格外美好可爱了。无论游戏还是电影,哪怕其本身不过文化商品。“情怀”由它们而生,但更多是我们对自己当初那份执著情感的肯定和嘉许。
  无论当下有多少人还在看老港片,香港电影对我们的浸润实际上已经深入骨髓,只不过我们浑然不觉。不久前上映的《江湖儿女》中,男主角郭斌被一众小弟围着,看着港片若有所思。这个以他为中心的北方小城的底层圈子,实际上复刻了港片里的“江湖”。而郭斌入狱又出狱,才惊觉“江湖”之虚幻。而观众自然而然地接受这一情节,正是由于他们和郭斌一样,对港片中的“江湖”烂熟于心。无论古装时装,港片中的“江湖”总是似曾相识。这是一片法外之地,世俗社会冷酷而繁琐的规则完全失去效力,成了身怀绝技的主角们逍遥自在的乐土。他们救助弱小、匡扶正义,遇到相知相惜者则肝胆相照、生死与共。一方被邪恶势力戕害,另一方定要快意恩仇。这样一个简单明晰的世界或许不够真实,青少年观众却愿意在此间做一个悠长而满足的白日梦。从这个角度来看,近些年能在内地市场引发反响的“港片”多属黑帮/警匪类型,而不是充溢香港小市民情趣的《志明与春娇》系列,也就不值得奇怪了。黑帮团伙、警队同侪之间彼此托付身家性命的江湖气息,是多少人曾经心向往之、无限遐想,又求之不得、暗自惆怅的心灵寄托;看这些“港片”,与其说我们激动于其中硝烟弥漫的画面,不如说感动于自己那份逝去未远的年少轻狂。而经过30年历练,演技已炉火纯青的那些香港明星,就是联系起过去与当下之间的纽带。
  就像塞尔乔·莱昂内的“通心粉西部片”在借用经典西部片的题材、角色的同时,又为直截了当的主题和黑白对立的人物增添了一层暧昧的色彩;当下这些情怀指向的“港片”也更具有自反性和多义性。彼此卧底、彼此背叛的“江湖”之中,少了兄弟的两肋插刀,美人的不离不弃,却多了人性的丑恶与卑微,爱情的虚伪与逢迎。看这些影片,我们与人物一起历经风险,与明星一道追怀往事,在时空交错中享受着感官的盛宴。“传统”可能已是碎片化的,记忆也被涂抹上玫瑰色而变得模糊不清,但我们的欢乐和感动却是真切的,或许走出影院许久也不曾消歇。
  由怀旧牵动情怀,由视觉引发快感,就是当下“港片”的魅力所在。而在香港与内地电影市场的界限日益消弭的当下,“国产片”如何做出同样丰富而微妙的滋味,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当然,内地香港影人合作是相当便捷的途径,香港导演刘伟强执导的《建军伟业》就在火爆的场面之中传达了最纯正的意识形态。但是,如何探索美学趣味、镜头语言的深度融合,还需要两地电影人的不断探索。
(编辑:邱茗)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