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评论资讯

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校园戏剧:融合与探索

时间:2022年11月1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吴华
0

  “戏剧是青年学子关注历史、关注人生的窗口,通过戏剧经验的交流,共同认知这个世界。”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说。

  “对于青年戏剧人来说,最宝贵的就是一直要有理想,没有理想就走不久也走不远。”著名戏剧家赖声川说。

  ……

  由中国剧协、北京市文联主办的以“校园戏剧·融合与探索”为主题的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校园戏剧论坛,11月11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10余位戏剧界专家学者寄语青年戏剧人并和他们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校园戏剧的交流与发展。

  以戏剧为媒,增进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文化交流

  “香港对粤剧的传承和发展一直非常重视,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论坛上,香港演艺学院戏曲学院院长刘国瑛介绍,为发展粤剧艺术,2011年成立香港演艺青年粤剧团,通过各类演出及推广活动,将粤剧艺术拓展至高校、中小学及社区等。同时,刘国瑛所在学院也启动了粤剧青少年专修计划,为9岁至17岁青少年设计课程,启发他们对粤剧艺术的认识及兴趣,并提供系统的表演及唱腔训练,以提升他们的戏曲表演综合能力及未来舞台表演的更多可能性。”刘国瑛表示,学院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平台,将进一步传承粤剧文化,增进香港和内地的文化交流。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胡薇则以两岸三所高校展开的一次成功的戏剧合作为例,认为戏剧活动在拓展思维、慰藉心灵、凝聚人心、破除隔阂等方面对青年具有强大吸引力,在助力两岸高校之间跨界交流、合作发展上效果显著。“我们赴台开展高校间的跨界合作,主要以戏剧创作训练和表导演素质训练的理论架构和方法进行培训,在一系列多维度的训练推进下,来自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了自我的心态和创作的思考角度,突破了自身的思维定式并激发了多元化的创造力,两岸高校因戏剧实现了深入的交流与合作。”胡薇说。

  中国剧协理事、澳门作家穆欣欣回顾了澳门戏剧的发展,认为澳门戏剧传承着中国戏剧深厚的文化底蕴,澳门校园戏剧从主阵地的转移,到今天的青年戏剧,都是在岁月的洗礼中历久弥新。“回归祖国后,通过加强与内地交流,澳门戏剧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如舞台呈现日趋专业化、更加重视剧本创作等。”穆欣欣说。

  此次论坛是近日举办的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校园戏剧展演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记者了解到,中国剧协高度重视与港澳台及国际戏剧界的交流与合作,自疫情发生以来,克服困难举办了两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戏剧邀请展”等活动,以促进戏剧文化交融互鉴,推动青年戏剧人合作进步。“数十年来,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通过中国国际戏剧研讨会、华文戏剧节、海峡两岸大学生戏剧节等活动在校园戏剧领域开展合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台湾艺术大学戏剧学教授石光生梳理了台湾校园戏剧的发展脉络,同时表达了对两岸戏剧事业同频共振的热切期望。

  加强交流合作,助推校园戏剧发展

  论坛上,专家一致认为,校园戏剧近年来在创作内容及外在呈现形式等方面都在不断发展和变化,青年戏剧人不断拓宽自己的创作眼界,将多样性、丰富性注入创作中,从活跃在校园中的戏剧演出及相关活动也可以窥见当下社会的面貌,因此总结成功经验、助推校园戏剧发展十分必要。

  长期从事澳门戏剧教育的澳门戏剧学者古英元表示,校际戏剧比赛为澳门校园戏剧发展指引了一个新鲜且充满希望的方向,通过比赛,不仅加强了团体合作能力,还在互相交流中激发更多想象力。香港话剧演员王维通过观察研究香港9大院校的戏剧社,认为青年戏剧人在大学期间就应培养对戏剧艺术更深、更广的认知,并在表演上进行系统训练。同时,院校管理层对于校园戏剧所扮演的角色是否需要重新定位、如何引导大专院校戏剧社与本地主流剧场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等问题也应给予关注。

  台湾戏剧制作人林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惠柱,以及杨扬、顾雷、黄彦卓、查文浩、丁一滕、姜楷霖、杨彬、张佳棻等青年戏剧人也分享了各自经验和创作经历,为校园戏剧发展出谋划策。

  “青年戏剧是中国戏剧艺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最有生机和活力、最有创造激情,同时也是最能够激发出中国戏剧生动活力的一片土壤。”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表示,中国剧协将为青年戏剧人搭建更多舞台,鼓励广大青年戏剧工作者进行戏剧创作,展现中国戏剧艺术新的力量、新的青春、新的成果。

(编辑:张金菊)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