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聚焦

用心用情用功书写大运河的绿色之路

时间:2022年08月3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林玉箫 仲呈祥
0

用心用情用功书写大运河的绿色之路 

——评电视连续剧《运河边的人们》

  由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浙文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出品的现实题材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近期在央视一套播出,广受好评。该剧以大运河的生态环境治理和历史文化保护为线索,把新时代运河边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生活当作审美对象的整体来把握,精心描绘运河沿岸各色人物精神世界与时俱进的深刻变化轨迹,多维度展现了大运河在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伟大变革。该剧坚持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直面人生、开拓未来,倾情书写大运河的绿色之路,辩证认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形象展现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相生相依关系,并将大运河广博的历史内涵与外延落实到人民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塑造了新时代“运河人”丰富而鲜活的群像,诠释了个体命运与时代发展的紧密联系。全剧思想颇为精深、艺术较为精湛、制作相当精良,为新时代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新经验。

  《运河边的人们》在叙事上,精准凸显了“大运河”与“小人物”的两极联系。从宏观上看,该剧着墨于大运河在历史发展中治理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修复文化遗产、再现历史景观、改善两岸民生、申遗走向世界的进程。大运河的“大”,不仅体现在其流经6个省、2个直辖市、25个地级市,影响着中华大地广袤的自然环境,更在于其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文化遗产。编剧马继红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华传统美学思维来书写“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历史画卷,注重全面体现自然生态与人文精神的互补生辉,历史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共生共荣,生态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相依相存,并由此进而呈现出大运河顺应时代、继往开来,联通历史与现在、中国和世界的“大气象”。剧情虽围绕主人公路长河的工作经历展开,看似一部环境保护的行业剧,但又远远超越了题材的局限,把时代发展、人民生活当成审美对象的整体来把握,这就使其在作品的思想深度、历史厚度和表现力度上,都高于那些局限于只表现某一行业、某一战线生活的行业剧。从微观上看,尽管该剧主题鲜明、立意宏大,但所有的大发展、大变革、大事件又都是通过“生活流”的叙事方式落点到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这就令全剧说人话、接地气、通人心。例如大运河治理改造的历史走向和时代精神,这一宏大主题是通过主人公路长河的职业选择、人生追求和愈挫愈勇、攻坚克难来呈现的,剧中人物的塑造往往靠事业与家庭双线并举、交叉叙事。从截污清淤到申遗成功,大运河每一步的变迁都体现在两岸百姓富有烟火气息的家庭之变、生活之变、人生遭际之中。由此可见,《运河边的人们》重点反映的是大运河边的“人”在新时代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梁家轩、路长河、路小惠这三代被运河水滋养的人,薪火相传,前赴后继,用实际行动反哺母亲河,使其最终成为让人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起乡愁的“人民的运河”。

  在反映时代大潮的作品中,塑造真实鲜活的人物群像一直是创作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要避免在创作思维上二元对立、非此即彼,落入人物脸谱化、情节套路化的窠臼;另一方面,也要警惕对所有塑造的人物都态度暧昧、模棱两可,落入好人不好、坏人不坏的历史虚无主义泥潭。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根据实际生活创作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极为重要。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既要讴歌塑造好英雄的“正面人物”以引领人民,也要鞭挞刻画好丑恶的“反面人物”以警示人们,还要为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中间人物”谱写精神和心灵的变迁史、成长史。《运河边的人们》着力塑造了直面诸般困难,并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路长河、李静山、梁子言、周海涛、罗大成等形象。这些人物都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缺陷,如路长河在工作上勇于担当、冲锋在前,但由于性子太直、不懂变通,经常被老单位的同事排挤。他的领导李静山眼界高、脾气大,但十分爱惜人才,比起路长河的一根筋,李静山更讲究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两人在摩擦互补中共同前进。梁子言、周海涛、罗大成的形象也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在人生起落、世情冷暖中有着各自的“高光时刻”和“至暗时刻”。该剧对中间人物精雕细琢,实际上是注重了艺术表现“灰生活过程”“灰精神现象”的演进,拓展了审美创造思维,更贴近真实的人生,因而也更具有思想穿透力与艺术感染力。当然,在注重描写中间人物的同时,《运河边的人们》也塑造了像老教授梁家轩这样的优秀知识分子典型形象和靳庆宝这类道德败坏的反面形象,强调了正面人物的引领作用和反面人物的警示作用。这便是用执其两端、关注中间、全面辩证的创作思维来完整地把握审美对象,从而立体地建构了时代变革中“运河人”有血有肉、丰满动人、个性鲜明的群像。

  《运河边的人们》用创作实践启示我们,宏大题材落实到写人,其现实主义精神直面人生的真实叙事要坚持,其浪漫主义情怀开拓未来的理想信仰也要坚持,两者结合,既用心用情用功塑造好英雄典型、刻画好反面人物,也不要忘了用心用情用功塑造好实际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中间人物形象。这样,我们就能创作出更有深度、广度、力度和温度的优秀文艺作品,去攀登审美创作的高峰。

 (作者林玉箫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讲师;仲呈祥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编辑:张宝瑞)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