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聚焦

谱写脱贫致富的华彩乐章

时间:2019年06月06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饶曙光
0

谱写脱贫致富的华彩乐章

——评喜剧电影《耿二驴那些事儿》


《耿二驴那些事儿》剧照。

  农村题材电影曾是中国影坛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李双双》《牧马人》等优秀农村题材作品在中国影坛上各领风骚,并深深嵌入我们的记忆。但近年来,农村题材电影似乎成为创作和发行的瓶颈,不仅数量锐减,上乘之作不多,票房也步履维艰。怎样在创作上拿出让广大观众真正喜闻乐见的作品?如何突破农村题材电影创作的窘局?值得我们深思。

  近期由中影股份和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景辰影视策划出品的喜剧电影《耿二驴那些事儿》上映。该片以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为背景,人物鲜活生动,语言妙趣横生,具有强烈的喜剧特征,以及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山西地方特色。它讲述地处黄土高原的青龙村常年贫困,热心倔强一根筋的耿二以令人忍俊不禁的方式,帮助寡妇钱五嫂向“驴肉香饭庄”董事长胡娇要回种驴;又以他的独特方式,智斗煤老板,讨回了炼焦厂拖欠村里的30万欠款。人心所向的耿二被村民选举为村主任,他更加“驴”劲十足,因地制宜发展“养驴合作社”,“歪打正着”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同时也赢得了胡娇的芳心,有情人终成眷属。影片诙谐幽默、动感十足,尤其是沿袭了“山药蛋派”文学开创的贴近真实生活、注重细节“毛边”的现实主义呈现和表达,形神兼备地塑造了耿二这一新时代的农民形象,是近年农村电影难得的佳作。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山药蛋派”文学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扎根农村生活,努力发掘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大量运用老百姓富有感染力的口语,运用读者、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方式、手段和技巧,创造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吕梁英雄传》等经典文学作品,以及风靡全国的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耿二驴那些事儿》努力承袭山药蛋派文学传统与精髓,没有美化农村,也没有一味讴歌,而是以不加粉饰的现实主义方式处理农村、农民面临的各种实际。影片将“精准扶贫”的战略性政策润物细无声的融于人情人事,口语化对白让人忍俊不禁。老主任讽刺耿二“蛮干”,问到“你那么能,咋连个媳妇都没混上?”耿二回答道“掐一回豆角抽一回筋,相一回对象我是伤一回心,人家都嫌咱村里穷。”这种来自田间地头的语言是人民群众熟悉的表达方式,也凸显了农村的贫困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

  影片突出塑造了耿二这一新农民形象,他来自底层、来自生活,有悲伤有欢乐,有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耿二“愣头青”阻止已经花钱买了驴的胡娇将驴牵走,“一根筋”的要建立养驴合作社,调侃揶揄昔日是发小的新乡长,浑身充满一股“二”劲。剧情巧妙将耿二的“二”劲与青龙村赖以生存的动物资源驴的“倔”劲结合在一起。片中的“驴”不仅是重要的叙事元素,也是重要的视觉形象,影片对“驴”这一动物形象的表现活灵活现,也非常“电影化”。尤其是耿二率驴队讨债和求婚的群驴戏中,群驴的形象形态各异、异彩纷呈,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耿二干事创业的劲,是新时期农民不畏险阻的拼劲,奋力苦干的干劲,更是农村农民脱贫致富的“内力、内劲”。

  影片注重电影化的叙事与表达,用各种艺术手段呈现、强化山西地域特色。影片第一个镜头就是航拍视角下地形起伏、山脉纵横的黄土高原,这是山西农民真实的生存生活环境,更是滋生耿二倔强性格的自然土壤。影片喜剧性的情节与山西农村空间景观相契合,石头房、砖墙木门、处在四合院东南角的院门,晒玉米棒、打草垛都是具有山西特色的民居建筑与生活方式。山西民歌也是影片的一大特色与亮点。

  扎根农村社会现实,沿袭“山药蛋派”文学特色的电影《耿二驴那些事儿》,谱写了一曲山西人民实现脱贫致富的华彩乐章。

  (作者为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

(编辑:赵超)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