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聚焦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戏剧走出去的思考

时间:2019年02月03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梅 生
0

   中国戏剧未来若想在世界戏剧版图上占据重要席位,理应深入民族艺术的核心地带,创排出彰显中国气象和文化气息,有格局、有品质的优秀作品

  近年来,在传统的戏曲艺术之外,话剧、音乐剧、舞蹈剧场、实验演出等多元戏剧形式均在中国迅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范围愈来愈广,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频次逐年增加。在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罗马尼亚锡比乌国际戏剧节等著名国际戏剧节现场,中国戏剧的身影随处可见。通过丰富多元的表现样式,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交流日益密切,打破了国外,尤其是西方观众将戏曲、杂耍等同于中国戏剧的刻板认知。

  事实上,当下中国戏剧人正有意识地利用科技手段创新讲述中国文化与民族艺术的方式,并得到国际戏剧界的认可。这体现在国内文化机构邀请国外名导排演中国故事、中外优秀剧院携手打造中国题材,以及中国艺术家运用集体智慧合力传达中国声音等层面。

  此前曾亮相第二届老舍艺术节的戏剧作品《酗酒者莫非》,根据史铁生作品《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改编,由陆帕执导。与这位波兰导演来华演出的多部作品一样,《酗酒者莫非》的理念、手法均属于欧洲当代文学剧场,影像与心理两个时空的结合方式带出欧洲戏剧大师与中国当代文学碰撞出的火花。另一部在艺术节上登台的戏剧《铸剑》,文本取材自鲁迅同名小说及中国民间传说《干将莫邪》,由波兰知名导演格热戈日·亚日那与中国演员联合创作完成。

  早在2013年,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与苏格兰国家剧院联合出品、田沁鑫担任编剧与导演的话剧《青蛇》甫一首演便获得良好口碑。该剧以青蛇的视角重新解读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白蛇传》,由德国舞美设计、英国灯光设计等国外创作人员用三面高墙、多台投影等技术手段,营造出颇具江南风情与气韵的舞台氛围。这部戏剧是外国艺术家利用当代技术,助力中国艺术家重塑中国故事的范例。

  另一部由中国国家话剧院联合上海戏剧学院出品的新版话剧《狂飙》,是2017年纪念中国话剧110周年诞辰时,导演田沁鑫对2001年话剧《狂飙》首演版的重排。考虑到新版演员多为上海戏剧学院的在校学生,田沁鑫与视觉总监萧丽河等主创团队运用8台摄像机和即时摄影手法,即时捕捉剧中洋溢着的超越世俗的青春与热情,展现出中国话剧先驱田汉激荡奋进的创作历程与鲜为人知的情感经历,从而成就一部经典的“半电影化”戏剧。

  这些作品在国内演出收获好评,登陆国际舞台亦赢得诸多掌声。2014年,美国最高艺术殿堂肯尼迪艺术中心首度举办世界戏剧艺术节,旨在展示最高水准的世界戏剧作品,《青蛇》连同其它18部国外作品应邀参加,在中国戏剧对外交流史上留下浓重一笔。同年,《青蛇》又应邀亮相爱丁堡艺术节,完成6场演出。当地主流媒体给予极高评价,其中英国演出界权威评论报纸《舞台》以封面头图加两版专稿的大篇幅,向世界观众介绍中国戏剧的美好与魅力。去年10月,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狂飙》应邀赴日本演出,再度赢得好评。

  科技手段是助力中国戏剧走出国门的鲜亮“外衣”,然而究其根本,鲜明承载的厚重中国文化与艺术传统才是中国戏剧能在国外赢得赞誉、获得尊重的根本原因。从1930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访美、1980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经典话剧《茶馆》巡演欧洲,到近几年由陈佩斯、黄盈、赵淼等执导的《戏台》《黄粱一梦》《罗刹国》等作品在国外引起的特别关注,都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魅力。这些都在提醒中国的戏剧创作者,中国戏剧未来若想在世界戏剧版图上占据重要席位,理应深入民族艺术的核心地带,创排出彰显中国气象和文化气息、有格局、有品质的优秀作品。

(编辑:陈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