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聚焦

人民日报:一轮温暖人心的“秋月”

时间:2018年12月06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周飞亚
0
一轮温暖人心的“秋月”
  大幕拉开,音乐响起,一团喜气扑面而来——一群仆人举着红灯笼,欢歌笑语。原来,沈家的少爷就要回来成亲了。然而,正在吩咐仆人仔细装扮家院的沈太太,神情冰冷严厉,脸上殊无喜色。这不和谐的小小细节,令人有些疑惑,又似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仿佛有什么大事就要发生……
  《秋月》这出戏一开场,就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神。曲折的情节,深厚的情义,丰满的人物形象,颇见功力的唱腔,共同构成了这部现代评剧的独特魅力。这部由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评剧团创演的现代评剧,以“恩”与“善”为主题,将一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颂歌,唱得感人肺腑,唱得荡气回肠。
  《秋月》以一个发生在大运河边的故事,映射出温暖的人性光辉。女主角秋月的命运,是贯穿全剧的线索。新中国成立前夕,少女秋月被卖到沈家当绣工,与沈家少爷沈佳华相爱。沈太太瞒着儿子定下一位门当户对的富家小姐,婚礼当天把秋月赶出家门。此时秋月已珠胎暗结,伤心欲绝,又走投无路,只得投河自尽,却被卖豆腐为生的刘守田救起。善良的守田收留了她,并向母亲隐瞒真相,与她约定做假夫妻,对她生下的孩子视如己出,五年后,他为了救这个孩子溺水身亡。秋月发誓要替守田尽孝,一个人撑起这个家。几十年过去,改革开放以后,秋月创办绣坊,成了当地知名企业家,在救助一个倒在门口的乞丐老人时,意外发现她竟是当年的沈太太。经过一番思想挣扎之后,秋月还是收留了她,并带她四处寻医、治疗眼疾……
  编剧并没有把秋月塑造成毫无私心的“完人”,在发现瞎眼乞丐就是沈太太的那一刻,她也是气恨交加,转身欲走。但这无损于她的形象,反而让人物更显真实。她知恩、感恩,她从守田一家人身上感受到了人间的善良与大爱,又将这份善与爱传递下去。因此,她不仅对沈老太太以德报怨,甚至把自家新盖的小洋楼捐出来,当作村里的养老院。
  除了秋月之外,其他角色的戏份都不算多,但同样个性鲜明。守田憨厚老实,一片纯善,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人格的化身。沈佳华情深义重,善解人意,开场一幕,当他掀开盖头发现新娘不是秋月,不顾一切地要冲出去找她;结尾一幕,他顾及刘母的感受,面对亲生儿子亦不敢相认。七婶子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她看似有点狡猾、爱贪点小财,实则古道热肠,她的价值观中自有一种民间智慧;这个喜剧角色的设置,活跃了剧场气氛,丰富了戏剧的艺术维度,充分体现出戏曲活泼欢快、生活气息浓厚的传统特征。
  戏曲行话有一个词,叫“一棵菜”精神,《秋月》的成功,也离不开这种精神,正是所有人精诚合作,精心打磨,才有了这部舞台佳作。强大的主创团队和演员阵容是该剧的品质保障。《秋月》出品人及编剧之一,是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德平。他曾创作出《男妇女主任》《夸七爷》等多部舞台和影视作品,曾获文华奖、中国电影华表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多个奖项。此番打造《秋月》,他倾注了不少心血。
  秋月由当代评剧领军人、三度获得“梅花奖”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冯玉萍担纲。曾在评剧舞台上演活了谢瑶环、穆桂英、韩英以及孝庄皇太后等众多人物的她,塑造秋月这一形象可谓得心应手。冯玉萍对唱腔的把握驾轻就熟,时而高亢豁亮,时而低回婉转,声情并茂,一唱三叹,把秋月的性格、心理表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听冯玉萍的唱,老戏迷说“地道”,年轻人说“好听”。
  走出剧场,音犹在耳,月正当空。这轮照亮人间的“秋月”,清辉如霜,却温暖着所有观众的心。
(编辑:李哲)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