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聚焦

人民日报:五年,乌镇入戏

时间:2017年10月31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 珏 田沁鑫
0

五届戏剧节,给古镇带来艺术气息,更培育了新型文化业态

五年,乌镇入戏

  10月29日,第五届乌镇戏剧节落下了帷幕。自从19日开幕以来,11天里从五湖四海为戏剧而来的嘉宾、媒体、观众及游客,共同见证了24部特邀剧目的100场演出。除此之外,还有18组青年竞演、1200场次古镇嘉年华的街头演出和24场次的戏剧活动。

  5年来,各地的戏剧爱好者几乎每年都来赶赴一场与戏剧的约会,戏剧渐渐融入当地人的生活。2013年5月13日,文化版曾刊发报道《5月,乌镇有“戏”》,关注首届乌镇戏剧节。如今,入戏5年,乌镇有了什么改变?在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建设特色小镇中,乌镇又提供了什么经验?

  艺术家办节,融合现代元素和传统文化

  “每年戏剧节都会去看戏,今年看了肢体表演,以前不知道还有这种类型的戏剧,蛮有意思!”乌镇西栅景区饭店的老板娘用带着当地口音的普通话谈论着戏剧,脸上露出质朴的笑容。

  “嘉年华”“装置艺术”“肢体表演”……走在乌镇西栅的街头,听着这样的词从当地人的嘴里说出来,却没有丝毫违和感。今年戏剧节分为经典系列、女性系列、影像系列、肢体系列以及新生线系列。来自俄罗斯、德国、英国、美国、巴西、立陶宛以及主办方中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24部特邀剧目共计100场戏剧,在乌镇西栅上演。开票1小时,15部戏的戏票全部售罄,一票难求的状况再次出现。

  今年的主题是“明”,取厚德载物、临照四方的阴阳和合之意。除了专业剧场,在乌镇西栅的木屋、石桥、街巷甚至摇橹船上,国内外艺术团体带来了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演出。24场小镇对话,以论坛、展览、朗读会等多种形式配合,给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小镇,增添了许多艺术气息。

  今年的乌镇戏剧节,推出了更多中国作品。《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爸爸》《裁·缝》《这辈子有过你》《风尘三侠》《窦娥》等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有的将国外经典剧本进行中国式演绎,有的是国内戏剧新星的新作。18部入围青年竞演单元的作品在乌镇循环演出,为戏剧创作培养了新生力量。

  在业内人士看来,乌镇融合了现代元素和传统文化,是一个独特存在。乌镇戏剧节的主旨是艺术家办节,在中国乃至世界,也是一个独特存在。

  乌镇和古北水镇的总设计师、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向宏说,让他感到特别自豪的是乌镇戏剧节的纯粹,它是一个艺术家的专业戏剧节;它是一个代表年轻人、代表未来的戏剧节;它是一个展示小镇文化自信,让世界看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戏剧节。

  戏剧融入日常生活,激发了创造和创新

  “周六我去了乌镇戏剧节,看了《裁·缝》。这是一个复杂的故事……”乌镇当地的小学生蒋以敏在看完戏后,认真地写下了观后感。今年8岁的蒋以敏,已经是看了5年戏剧节的老剧迷了。对戏剧,她也有着自己的理解:“戏剧就是一种优美的动作。”

  从2013年乌镇戏剧节凭6部特邀剧目崭露头角,到2014年以艺术创造力渐入佳境,2015年成为国内外戏剧爱好者心中的圣地,2016年成为推动国内外文化交流的文化事件,到今年2017年梦想再续,成为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戏剧节。5年来,戏剧正在点滴间改变着乌镇,当地居民也越来越习惯戏剧节,将戏剧融入日常生活。戏剧在培育当地观众的同时,也激发了创造和创新。

  在今年乌镇戏剧节嘉年华中,乌青剧社结合当地三跳书艺术,将曲艺与嘉年华结合,极具当地特色,在街头很受欢迎。乌青剧社负责人吕安迪说,他就是乌镇本地人,前年作为观众来参加了乌镇戏剧节,后来自己成立了剧团,也参与到戏剧节中。“家门口办戏剧节是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想作为观众,也想自己参与,以后每年都会做戏参与其中。”吕安迪说,乌镇戏剧节让他有机会去接近、从事戏剧,同时也培养了当地的创作力量。

  乌镇要办戏剧节,但没有自己的团队。其中最头疼的就是舞台技术保障,陈向宏让景区配套成立一家公司负责技术。5年过去了,乌镇的技术团队迅速成长,和台湾团队一起保障舞台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即便是像开幕大戏《叶普盖尼·奥涅金》这样呈现难度很高的剧目,也能顺利对接。不仅如此,当地宣传、营销、国际对接团队都培养了起来,解决了当地大量的就业。刚毕业的大学生陆佳钰今年来到乌镇戏剧节工作,在她看来这里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又能留在老家,是不错的选择。

  行走在乌镇街头,当地也多了一些“不一样”。各个角落充满了灵动的艺术元素,小店里卖着店主自己设计的文创,当地人的话题里多了戏剧……乌镇从对戏剧没有概念,到现在将戏剧越来越多地融入生活。他们有的加入戏剧创作,有的爱上了戏剧,有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创新和创造。

  与国际接轨,通过文化经营增加用户黏性

  “风啊、水啊,一顶桥”,这是作家木心晚年在看到木心美术馆设计图时说的话。木心去世后,木心美术馆于2015年开放,担任馆长的是木心的学生陈丹青。在木心的家乡、也是他度过最后岁月的地方,木心美术馆静静坐落在乌镇一隅,吸引着众多慕名前来的人。在乌镇戏剧节期间,木心美术馆推出了“木心的讲述:大英图书馆珍宝展”“木心耶鲁藏品高仿及文学手稿真迹展”等高品质展览,吸引了大量游客。

  木心美术馆,错落在景区的12个剧院,满足不同需求的民宿、酒店,共同构成了乌镇西栅优良的硬件,而戏剧节、互联网大会、美术展览、街头表演,又让人们在乌镇获得了多重的文化体验,乌镇增添了文化软实力。

  有人评价,乌镇的成功,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经营的成功。从1999年开始发展,乌镇经历了从东栅观光游到西栅休闲度假、乌镇戏剧节到互联网大会4个发展阶段。在各地在打造旅游小镇之时,乌镇率先提出文化小镇,举办乌镇戏剧节、互联网大会。2013年首届乌镇戏剧节开幕。2014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闭幕,乌镇也被指定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在特色小镇建设中,乌镇以文化立身、以江南小镇为特色,日渐与国际接轨。

  作为土生土长的乌镇人,在陈向宏的记忆里,位于运河边,地处苏沪杭之间的乌镇,是个极时髦的地方。每天凌晨4点,就有一班“苏杭航班”停靠乌镇码头,带来大城市的消息。他按小时候的记忆,建属于乌镇人的乌镇,让乌镇与戏剧相逢。

  事实上,乌镇戏剧节的溢出效应越来越大,极大地增加了用户黏性。据统计,戏剧节期间,乌镇西栅景区客流量每日在3万人次。戏剧爱好者、前来取经的各个团体、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每年都来到这里,谈论着戏剧、享受着美食美景,他们的吃住用行加上戏票,是一笔不小的花费,给乌镇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未来,“大乌镇”的发展蓝图,也已经绘就。乌镇在互联网产业、智能制造、现代制造业、新型旅游业上持续发力,让乌镇老百姓和在乌镇工作、创业的人能够享受宜居舒适智能的生活。正如陈向宏所希望的那样,“在乌镇,可以活得既传统又超前。”

期待中国戏剧,呈现大国气象

  乌镇戏剧节进入第五个年头。我作为今年的艺术总监,负责戏剧的邀请和作品呈现。在剧目上,我将今年的特邀剧目分为5个系列,经典系列偏重经典作品的现代演绎,女性系列推出女性导演的作品,影像系列探索话剧中影像的运用,肢体系列尝试肢体和戏剧的结合,新声线系列推出探索性和实验性的作品。

  而且,今年戏剧节推出了多部中国剧目,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和文化自信,让大家看到中国青年戏剧人对中国戏剧的表达、展现中国戏剧人对戏剧的理解。这个节日属于所有热爱戏剧和愿意参与戏剧的人。

  老实说,我们的戏剧和国际一流戏剧还是有差距的。今年乌镇戏剧节的开幕大戏,是由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带来的《叶普盖尼·奥涅金》,整出剧壮丽深沉,诗意流淌,想象飞扬。我在这部戏中看到了俄罗斯北方广袤的土地,感受到了列宾的油画、普希金的诗歌、柴可夫斯基的音乐。

  差在哪儿呢?我们在导演技术和手法上已经很丰富了,但在中国文化积淀和戏剧结构上,还存在很大欠缺。中国文化传统博大精深,中国戏剧传统源远流长,无论是经典作品改编还是实验性作品,无论是现实主义题材还是历史题材,都需要赓续中国文化传统、构架好的故事,做好中国式表达,这样才能与世界戏剧并驾齐驱。

  另外,在舞台技术上我们还不够专业,缺乏工业化呈现。科技时代已经到来,戏剧也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说好中国故事,不排斥学习西方技术手段。在今年的乌镇戏剧节上,我也带来了自己的作品——青春版《狂飙》,讲述的是国歌词作者、艺术家田汉的故事。我尝试了影像和戏剧的结合,让即时影像成为贯穿全剧的重要手段。摄影师一直在舞台上跟拍演员,实时捕捉舞台画面并即时剪辑呈现。这种做法充满了挑战性,但我就想用戏剧和新技术的结合,告诉大家最早戏剧创作者和奠基人的其人其事,展现田汉对戏剧的真情、对国家的热爱。

  从做第一部戏剧开始,我就始终坚持在用戏剧讲中国故事。从《生死场》《红玫瑰与白玫瑰》到《北京法源寺》《聆听弘一》、青春版《狂飙》,莫不如是。我探索把过去的故事,澄澈地翻译到当下,比网络语言要优美,比古文要通俗,用世界观众能接受的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

  这些年,我就像是穿着中国衣服的人站在一堆外国名牌里面,我的戏也好比是穿着中国衣服站在国际名牌里的那个“人”,孤独却在坚持。我热爱中国文化,我真的希望能够更好地学习西方手段和艺术,丰富我们的舞台和表现手段,在全世界的舞台上交到朋友。期待有朝一日,能有呈现大国气象、文化精神的中国戏剧行走在国际舞台上。

 (作者为乌镇戏剧节艺术总监、戏剧导演,本报记者王珏整理)

(编辑:陈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