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聚焦

光明日报:对接国家需求,推进一流建设

时间:2017年10月13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建斌 杨 珏 史文利 吴玉程 康红普
0

对接国家需求 推进一流建设

——太原理工大学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服务地方转型发展


图片由太原理工大学提供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宋建成教授在指导研究生。 图片由太原理工大学提供

太原理工大学晋豹车队成员。 图片由太原理工大学提供

太原理工大学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现场。 图片由太原理工大学提供

数读太原理工大学

鸟瞰太原理工大学清泽园。 图片由太原理工大学提供

  作为一所拥有115年悠久办学历史的高等学府,太原理工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坚持与山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在教育部刚刚公布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太原理工大学成为山西唯一入选高校。 

  站在新的起点上,太原理工大学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引下,紧紧抓住“一流”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以“煤炭绿色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学科群建设为主抓手,力争使学校成为支撑相关产业科技创新和转型发展的关键力量。 

  服务山西转型,做精做优煤炭产业链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党中央赋予山西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任务。山西要用好这一机遇,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和问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以创新驱动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以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真正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太原理工大学紧密对接山西煤炭产业发展需求,将学科优势转化为服务区域发展优势,在新型煤化工、煤炭安全开采、洁净煤技术和煤矿装备智能化等方面整合资源、集中攻关,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峰学科”“高原学科”实力稳步攀升,建成3个五星级学科专业,汇聚了一批以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杰青获得者为代表的领军人才,先后斩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7项。

  党的十八大以来,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山西转型发展的重大课题,煤炭产业创新链上的众多“瓶颈”难题和“因煤而生”的环境污染、安全生产等问题高度复杂,单靠一个学科、一个团队很难解决,迫切需要多学科联合攻关,为转型发展提供急需的智力和人才支撑。面对新挑战,太原理工大学在学科发展规划中,基于长期以来在煤炭开采利用方面的学科优势,先后构建了煤层气产业链、煤机装备产业链、能源与电气工程等多个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为煤炭产业转型开展“雪中送炭”“订单研究”“靶向输血”,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今年6月以来,以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形成机制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煤炭开采对矿区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影响与修复治理基础研究、精细化智能配煤系统等一批服务煤炭产业转型发展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在短期内集中涌现并迅速得以转化应用为标志,“煤炭绿色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学科群在山西转型发展大潮中焕发勃勃生机。

  深化“双创”教育改革,释放无穷创新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太原理工大学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组建创新创业学院,系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训练、项目孵化推广、拔尖人才选拔培育等工作。

  学校优化顶层设计,凝练出具有太原理工大学特色的“创智群落+竞赛育人”“创新平台+科研育人”“创意工坊+实践育人”“创客空间+协同育人”“创业苗圃+生态育人”的“五创+”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五创+”着眼于创,核心在育,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补齐短板,全面激发广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爱好,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太原理工大学把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创新基因”深植于校园文化,以国家级学术科技竞赛为引导,营造并逐步增强全校创新创业氛围。目前,学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41个,共有3200余名本科生参与其中,800余人次教师承担了指导任务,项目涉及8个学科门类、70余个本科专业。

  近三年来,学校累计参与206项次科技竞赛活动,获得国际级、国家级及省部级奖2202项,累计有28000余人次学生、2400余人次教师参与。在这些创新活动中,涌现出以晓明研究室、机器人团队、晋豹车队、超算团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团队,打造了一支具有太原理工特色的创新生力军。

  作为山西省唯一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高校,创新成果的成功转化,不断激励着大学生以自己的专业优势,主动跟踪研究和解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为提升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引擎”。

  借力互联网,赢得青年心 

  近年来,太原理工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总目标,把“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部署,着力打造了“一端两网三微”的新媒体矩阵,通过新老媒体深度融合,实现传统媒体现代化、现代媒体矩阵化,传统媒体焕发了青春,新媒体释放了活力。特别是学校经过六年研发探索建立的“清泽心雨”思政主题网站,总点击量累计超千万人次,日均点击量1.1万人次,论坛年发帖30多万次,曾连续三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百佳网站”。

  “新媒体传播的无屏障性,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把控难度增大,其传播方式的隐秘性,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引导难度。随着学生的信息接触面日益广泛,新媒体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导地位的权威性受到一定程度消解。”“清泽心雨”网站负责人表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实现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润物无声。

  “清泽心雨”思政主题网站积极建立“用户思维”,以学生的感受为重要出发点,以社会热点为重要突破口,实现了学生愿意登录网站,认同网站信息,自觉分享网站内容,主动传播网络正能量。同时,网站建立了新闻资讯、网络社区、网络视频、新媒体研究院等4个事业部、16个工作室,已经成为集思想引领、科技培植、文化传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新媒体育人空间,吸引了青年学子的广泛参与。在近几年的网站招新中,平均每三个新生中就有一个报考“清泽心雨”。“清泽心雨”已经成为太原理工大学网络文化育人的强大引擎,已成为学校意识形态主阵地,还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家入心田

  党的十八大以来,太原理工大学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深刻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努力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家”“入心田”,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办学治校、育人育才中不断创造新业绩、开创新局面。

  教书育人——用好课堂教学,形成协同效应。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有机统一,是教书育人有机统一。太原理工大学坚持立德树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三位一体”推进,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引领、以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为依托,构建了全程、全方位、立体化的全课程育人体系,实现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得益彰、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育人效果。学校坚持不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引导广大干部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从而使他们既当好“经师”,更当好“人师”。

  科研育人——探索科研领地,树立报国理想。太原理工大学秉承“求实、创新”校训,依托学科优势,瞄准科技前沿和重大需求,结合教学过程开展科研训练,围绕创新驱动组织科研活动,寓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全的人格素养、严谨的科学精神于科研创新中,构建了全员参与的多层次、多元化、立体式的科研育人体系,充分体现了育人的实效性。“大学生创意创新训练营”“本科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升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实践创新基地”……丰富的课外科技活动带动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使他们在大胆假设、积极动手的过程中磨练了意志、丰富了心智,增强了献身科学、奋发有为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实践育人——上好社会大学,提升能力素质。青年要成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学校重视实践育人,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学校实施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第二课堂纳入学分管理,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学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统筹社会实践,对接社会资源和学生团队需求,建立“社会实践项目超市”,开创了学生共育、基地共建、成果共享的良好局面。

   管理育人——完善管理体系,优化育人生态。没有高质量的育人体系,没有高水平的管理体系,没有良好的学习风气,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始终站在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站在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高度,谋划思想政治工作的顶层设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办学育人全过程,先后出台了领导干部讲思政课制度和领导干部听课等一揽子制度,从健全制度体系、改革职称评审、配齐建强队伍、拓宽工作格局、培育优良校风、推进战略工程等六个方面,构建管理育人体系,巩固丰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为全校思政工作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将一如既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对标一流、务实笃行,努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得改革风气之先 走内涵发展之路

  9月21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母校太原理工大学成功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这对于不断改革奋进、砥砺前行的母校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平台;对于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世纪学府来说,是极大的褒扬与鼓励。

  太原理工大学根植三晋大地,结出了累累硕果。母校“求实、创新”的校训是广大校友与母校共奋进、同发展的坐标与导航。一直以来,母校恪守育人使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努力实现高素质、多元化、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向国家输送了23万优秀的毕业生,为国家和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近5年来,母校加快实施人才培养、学科攀登、科技创新、人才强校和国际化“五大战略工程”。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工程学学科、材料学科、化学学科先后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行列。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学校入选中国大学教学质量百强,获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学生在各类科技学术创新大赛上屡创佳绩,连续五年蝉联山西省第一。国际化战略步伐明显加快,国际合作办学、学术交流更加密切。

  成功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一个新的起点,也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母校任重而道远。祝愿母校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编辑:陈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