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聚焦

光明日报:让理事会成为“当家人”

时间:2017年09月19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韩业庭 郑晋鸣 杨雨晴 吴春燕 王忠耀
0

让理事会成为“当家人”

——以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激发公共文化机构活力


浙江杭州,一名市民在图书馆看书,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南京图书馆“星空陨石科普展”吸引众多观众。王路宪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美术馆等都是为广大公众服务的。可长期以来,想看什么书、想看什么展览、想参加什么活动,老百姓自己说了不算,只能被动接受公共文化机构提供的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脱节以及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效能不高等问题。近日,中宣部、文化部、中央编办等7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实施方案》,部署推动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美术馆等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未来,理事会将成为公共文化机构的“当家人”,公共文化机构活力不强、服务效能不高等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的热情,形成与社会需求相对接的决策机制 

  成立理事会是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工作,而理事成员是理事会组建的关键。

  温州市图书馆早在2014年2月就开始了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为确保理事来源的广泛性、成员的代表性以及参与的主动性,温州市图书馆率全国之先,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理事,最大限度地吸纳各阶层代表加入理事队伍,形成了广泛影响。温州市图书馆第一届理事会成员13名,其中主管局委派1名、市图书馆代表2名、社会代表10名(工商企业界代表3名,文化教育界代表3名,读者代表3名和图书馆志愿者代表1名)。除了理事会,温州市图书馆还成立了监事会,成员由财政局、主管部门、图书馆各派1名,读者代表2名,共5人组成。

  在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宏存看来,理事会制度的建立,不仅实现了文化间接管理目标,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力量参与文化管理搭建了平台。

  温州市图书馆理事会成立不久,便通过理事们的率先垂范,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热情。比如,通过众筹合作多方共建模式,先后建成了16家高品质的24小时开放、无人值守城市书房,成为温州城市的文化地标;推出公交线路式服务模式运营6辆“温图小巴”汽车图书馆,进社区、进校园、进困难群众集居地提供便捷流动服务;与社会各方探索合建“城市书站”,为市民提供图书借还、预约等服务。

  浙江图书馆也是进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先行者。引入法人治理结构后,浙江图书馆法人的权限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社会各界代表加入理事会,共同参与图书馆管理,在业务发展、资金投向、人才队伍建设等重大事项上,形成与社会需求相对接的决策机制,切实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效益和效能。

  多地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试点,让法人治理结构的活力初步显现,但几年的改革试点也让一些问题暴露出来。2013年就开始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重庆市图书馆,经过几年的试点发现,理事会决策支撑体系不健全,理事会培训与荣誉机制不足等制约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推进。比如,理事会对社会知名人士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等,而目前仍缺乏对新任理事有效履职和科学决策的培训机制。

  突破藩篱,真正落实法人自主权是关键 

  长期以来,各级公共文化机构都是文化行政部门的下属事业单位,人事、财政体制大都参照政府机关。如何突破现有的人事、财政体制,真正落实法人自主权,是当前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工作的关键。

  在法律层面,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都有独立的图书馆法律,对工作人员进行了行为规范,明文规定理事会的构成和职权,为理事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而我国尚无具体的法规,导致理事会往往进退失据,很难长期有效运行。在制度层面,图书馆理事会普遍没有人事权和财政权,往往沦为图书馆的一个工作委员会,导致内部活力弱。政府部门的影响难以调动内部员工和社会力量的参与积极性,许多人宁愿维持现状拒绝改革。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杨永恒甚至直言,如果配套制度如人事管理、岗位设置与招聘、收入分配、绩效工资等无法适应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要求,势必会造成理事会决策无法实施、流于形式、难以发挥作用的局面。

  针对上述问题,高宏存给出了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活化用人体制机制以及完善财务制度,赋予文化机构发展自主权的建议。比如,在用人制度安排方面,尽量通过理事会提名、投票或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选拔负责人;同时要支持和鼓励体制内成员参与相关项目合作,兼职创新或离岗创新创业;可以设立流动岗位,吸引相关专业人员兼职,根据岗位的职责自主聘用,面向全社会竞聘上岗,从而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机构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

  杨永恒指出,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既取决于改革的决策和勇气,又取决于各地的客观实际条件。在广大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工作基础薄弱,社会参与积极性不高,全面推动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够成熟,因此“要立足实际,不搞一刀切”。

  据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副司长陈彬斌透露,今年将在国家级公共文化机构中率先推进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动具备条件的公共文化机构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激发公共文化机构的内在活力 

——《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实施方案》解读

  中宣部、文化部等7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美术馆等机构现阶段改革任务,要求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分类指导,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机构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公共文化机构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工作部署。做好这项工作,实质上是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有力推动传统文化事业单位向现代公共文化机构顺利转型,进一步明确和突显公共文化机构的公益目标,并且着力激发这些机构的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具体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是公共文化机构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真正落实好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改革要求。随着我国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政府公共服务的实现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力度日益增强,政府向社会购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在内的各类公共服务成为新的制度安排。在这一趋势下,政府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关系迫切需要进一步理顺。“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前提条件,不仅仅是“政府放权”,更直接的要求是公共文化机构必须先期转型为能够自主运行并有效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能够合法承接委托或交办的公共文化服务。《方案》要求建立有决策功能的理事会,正是为了使公共文化机构具备这一内部治理能力。

  二是公共文化机构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才能确保公共文化机构的公益性质。公共文化机构设立之后,在长期运行中难免会形成机构的自身利益,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制约,机构自身就有可能不断放大自身利益,以至于减少、淡化甚至忽视公共利益。怎样使公共文化机构不忘公益初衷,始终围绕公众利益,就必须借助制度设计制约自身利益、保障公共利益。《方案》要求公共文化机构建立理事会时,代表公众利益的理事要占多数,这一制度性安排是为了将机构决策置于公众视线之下,从而确保机构的公益性质。

  三是公共文化机构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必须有效加强党对公共文化机构的领导,才能不断巩固党和政府的基层文化阵地。公共文化机构是党十分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渠道,是教育社会、提高全民族精神文化素质的核心载体。具有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的公共文化机构,必须更好地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原则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依法合规接受政府委托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四是公共文化机构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全面落实法人自主权,有利于改进管理水平、提升服务效能。“政事分开”之后,一方面政府会扩大权力下放,工作内容将逐步过渡到统筹规划、政策指导、运行监管、绩效评估等方面,将“办”的具体事务交给相关机构,公共文化机构的发展空间会随之扩大;另一方面,作为依法自主运营的公共文化机构,会逐步建立健全职能定位、发展规划、资金使用、内设机构、人事聘任、内部考评、激励机制等各项管理和运行制度,会更加注重以提高效能为重心推进服务创新。与此同时,在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政策环境中,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开放竞争、优胜劣汰,客观上会有效刺激和引导公共文化机构根据社会需求变化不断优化和调整,长远看这一趋势有利于增强公共文化机构的内在活力和长期发展能力。

南京图书馆理事会创意多

  “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绿杨烟。”浸润在唐诗宋词里的南京,书香文脉是这座城市的底蕴。千百年来,阅读早已融入南京人的生活,融入城市的血脉。

  为传承书香文脉,南京图书馆自2014年成立“南京图书馆理事会”以来,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大力推进全民便捷阅读、引导趣味阅读、弘扬传统文化,让书香弥漫金陵城。

  创新服务 夯实便捷阅读地基

  “这里有为我们特殊人群专设的借阅室,方便又人性化,我每周都来这看报纸。”在南京图书馆“视障人书刊借阅室”,自幼弱视的徐一凡正在阅览被投影放大的报纸,他告诉记者,在这里盲人也能网上冲浪,只要手指在点显器上点一下,网页上所选的信息都会被转化成有声读物。

  “最大限度服务读者,最大效益传播文化,一直是南京图书馆秉承的重大使命。”南京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耿忠介绍,南京图书馆先后建设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电子借阅广场、盲人数字图书馆等特色场馆,吸引更多读者走进这座“没有围墙的学校”。

  截至今年5月底,南京图书馆2017年到馆总人次逾120万,日均读者流量近8000人。“本着便民、为民的初心,南京图书馆将沿着‘全民便捷阅读’的目标不断改进、创新。”南京图书馆馆长徐小跃说。

  寓教于乐 打造趣味阅读环境

  走进南京图书馆少儿馆,舒适可爱的沙发座椅,童趣盎然的涂鸦便映入眼帘。“建少儿馆的构想源于寓教于乐的理念。”该馆负责人曾茹介绍,馆内设置了童创童话、亲子阅读、DIY制作、森林故事会4个主题区,藏书3000余册,集休闲、娱乐、阅读于一体,旨在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趣味、舒适的阅读环境,从而提高他们对阅读的兴趣。

  据了解,打造少儿图书馆界的示范馆是南京图书馆理事会列入《南京图书馆“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馆中之馆”创建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在全国图书馆界也颇为少见。“我们希望借少儿馆,打通少年儿童阅读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少儿借阅服务全覆盖的目标。”徐小跃说。

  传承文化 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位于南京图书馆四楼的国学馆采用灰瓦白墙的院落设计,正堂设“爱莲说”主题展台,左侧陈列5万册古籍新印本、3万册新印民国文献、1万余种“新国学”类书籍。右侧“惜阴堂”则是特色珍贵历史文献专藏区和原本阅览区、电子阅览区。

  “国学馆里的文献资源丰富,我经常过来查资料。”在“惜阴堂”,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林静然正在翻阅《民国日报》的影印本,她研究的是民国报刊文学,学校图书馆少有相关史料,这里却相当齐全。

  “南京图书馆设置国学馆,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便利,也让普通读者近距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莫砺锋说,国学馆让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

博物馆+理事会,擦出新火花


  “泰坦尼克文物精品展”在广州广东省博物馆开幕。一名观众在泰坦尼克号的豪华楼梯再现场景中拍照。新华社发

  从低潮期每年几十万观众到年均观众量超过150万人次,从之前每年数次外出考察学习的求教者,到连续3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的获得者、向各地传授经验的施教者,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为广东省博物馆带来的不仅仅是管理方式上的变革,更是一场全方位的蜕变。

  2014年8月,文化部从全国选出了10家公共文化机构,作为国家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首批试点单位。广东省博物馆就是其中唯一的一家博物馆。

  “当时接到组建理事会的任务后,第一感觉是工作难度比较大。我们主要有两个担心,一是理事会制度虽然在国外已经是一种惯例,但在国内还是空白,如何根据我国国情,把理事会制度做得接地气而且行之有效,这是一大挑战;第二是博物馆在多了理事会这个‘婆婆’后,如何处理好主管单位和理事会关系的问题。”广东省博物馆馆长魏峻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在最初接到改革任务后的忧虑。

  理事会如何产生,由哪些人构成,是理事会制度的核心问题,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广东省博物馆在贯彻中央关于法人治理制度改革精神的基础上,作出了自己的探索。

  遵从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的“三三制”原则,广东省博物馆理事会的11名理事按照“4∶4∶3”的比例,分别由本馆人员、社会人士和政府公务人员构成。在本馆理事的产生上,为了充分调动馆内员工参与馆务管理的积极性,同时也让职工们对理事会制度有更透彻的认识,博物馆专门拿出两个本馆理事的名额,由职工们进行投票,从馆领导之外的员工中选出大家最信任的人,来担任理事。

  广东省博物馆人力资源部主任王玲和馆员习阿磊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被员工们选为了理事。“刚开始大家对改革还有些漠不关心,甚至因为担心员工权益保障而忧心忡忡。但当大家真正参与其中,看到理事会给博物馆各项工作带来的积极变化时,员工们都觉得理事会改革是改对了。”王玲说。

  在社会理事的产生上,广东省博物馆秉持开放原则,大胆尝试,采用了社会公开招募与理事会筹建小组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在公开招募中,有不少80后甚至90后关心文博工作的年轻人报名。”王玲回忆。最终,经由全馆职工大会投票,选举产生了分别来自服务对象、专业技术、媒介媒体和社会公益等领域的4名社会理事。

  “理事会成立后,作为决策监督机构,首先从制度上为馆务管理工作加上了一道‘保险杠’,经过来自不同领域、具有不同背景的理事们充分讨论的决策,跟之前单纯由馆长办公会决策相比,很大程度上帮助博物馆减少了工作中存在的失误。像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香港历史博物馆原总馆长丁新豹等理事,都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为博物馆做了很多实质性的工作。”魏峻向记者表示。在理事会的推动下,广东省博物馆成为目前全国首家每年向社会公布年度报告白皮书的博物馆。

  “希望在现行制度框架下,理事会能够拥有更多自主权,在更为宽松的环境下发挥作用,这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谈及未来,魏峻信心满满。

(编辑:陈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