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聚焦

光明日报:健康生活,青春应有的模样

时间:2017年09月18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 胜 赵凡 底亚星 靳晓燕
0

健康生活,青春应有的模样

  北京师范大学“健康中国校园日”活动中,大学生在一起做运动。李运恒摄/光明图片

北京师范大学滑雪协会在展示协会的装备。李运恒摄/光明图片

  北京师范大学“健康中国校园日”活动中,两名大学生在练习传球。刘宇航摄/光明图片

  编者按 

  9月1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与光明日报社联合举办、北京师范大学郎平体育文化与政策研究中心等承办的“全民·共建·共享——健康中国高端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在我国大学生体质依然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健康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一个焦点。建设健康中国,校园不能缺位,出席论坛的各方人士就此建言献策。 

  9月17日清晨,北京,天安门广场。始自1981年的北京马拉松赛鸣枪开跑。

  统计显示,2017年报名北京马拉松的人数将近10万,能够成为3万参跑者中的一员,青年大学生武晨光颇感幸运:自从在北京大学读博士起,他连续三年“摇号”,今年终于“中签”了。

  这是健康中国建设滚滚春潮中的一朵小浪花。青少年的健康,关系国家民族未来和亿万家庭福祉。建设健康中国,校园不能缺位。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表示,增强身体素质、培养健康身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要整合各方优质资源,推动强强联合,以教育为抓手,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建设健康中国,健康校园不能缺位 

  近年来,随着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持续深入,全民健身运动向“便民、惠民”方向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全民健身中来,越来越多的人受益于全民健身。据统计,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总人数近4亿,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接近九成,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逾1.57平方米。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今年的征兵体检工作统计中,尽管人数有所增加,但不合格率也在明显上升。有媒体报道,部分城市的征兵体检淘汰率高达一半以上。据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体质监测发展历程》显示,我国大学生体质依然呈下降趋势,身体形态方面,肥胖率持续上升。

  “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表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北京大学体育健康中心主任郝忠慧表示,近30年来,中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与此同时,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

  以视觉健康为例,有研究团队指出,2012年我国5岁以上总人口中,近视和远视的患病人数大约5亿,其中近视的总患病人数在4.5亿左右。若无有效政策干预,到2020年,我国5岁以上人口的近视患病率将增长到51%左右,患病人口达7亿。届时,我国航空航天、精密制造、军事等行业领域符合视力要求的劳动力将面临巨大缺口。

  “建设健康中国,健康校园不能缺位。健康向上的校园生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场域,是学生强健体魄、健全人格、成长成才、书写精彩青春的必要条件。”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陆先高强调。

  失去健康,年轻于你何用 

  “有两种东西丧失之后才会发现它的价值——青春和健康。青春逝去,未见得活力不在、睿智不在、优雅不在;而失去健康,即使青春犹在,年轻于你何用?财富于你何用?时间于你何用?”

  北京大学2017年开学典礼上,经济学院院长孙祁祥的“请珍惜自己,特别是你的健康”发言,让在场很多年轻人深思。

  改革开放近40年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国人营养水平的不断提升,就身高等指标而言,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颜值”越来越高。然而,参与意愿不高、积极性不足,造成青年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持续减少,身体素质也在不断下降。

  与此同时,随着“网络原住民”一代进入大学,他们的大学生活某种程度上呈现出网络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失衡。《2017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网络素养平均得分为3.55分(满分5分),总体得分不高。

  专家表示,互联网时代,青年学子更需要高扬主体自律,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回归健康生活。“健康中国建设需要每一个人生活理念的改变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颖川强调。

  在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樊富珉看来,大学生处在人生的发展阶段,会面对很多的人生课题。做好预防工作,尤其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很有帮助。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和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模式,是未来心理工作需要加强的重点。

  在高端论坛上,中国女排总教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郎平以个人经历向广大青年送上健康忠告,鼓励青年人积极投身运动、养成自律习惯、塑造健康心态。

  “要向一切的不健康说‘不’!”健康中国高端论坛上,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王蒙寄语广大青年朋友。

  积极锻炼应成为像呼吸一样的自觉意识 

  今年8月8日,我国迎来第九个全民健身日。春有骑行夏池游,秋来登高冬长跑。专家表示,积极锻炼、保持健康应贯穿于生命的每一天,成为像呼吸一样的自觉意识。

  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严格执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学校教育中强化体质健康指标的硬约束”。

  在“硬约束”的基础上,只有为国民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才能更好激发他们的锻炼热情。有学者表示,在改变现有的教育体制与社会观念的同时,提高大众体育活动参与度还有赖国家有关方面的支持和投入,比如修建更多的场馆、提高城市绿化率等。

  而深层的健康认同,对健康中国和健康校园建设来说才更为根本。在9月16日下午举行的中小学校长分论坛上,国内8所中学的校长书记介绍了所在学校开展体育项目的情况。专家表示,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只有多接触体育锻炼,感受体育锻炼和比赛的魅力,才会产生兴趣,进而培养出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兴趣爱好促身体素质提升,形成终生体育锻炼的时尚,体质健康达标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

  建设健康中国,每个人既是亲历者也是受益者。全民健身不应止于政策与口号,而应创新机制、整合资源,让运动健身与大众生活产生“共鸣”,营造出充满积极向上正能量的教育环境、校园氛围,使高校真正成为锻造优“质”青年的大熔炉,让青春韶华在健康生活中绽放光彩。

抵制一切不健康的观念与习惯

——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王蒙谈健康

  一件浅色衬衣、一条休闲裤,83岁的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王蒙神采奕奕地现身“全民·共建·共享——健康中国高端论坛”会场,引发一阵惊叹。会前,本报记者就健康中国建设和个人身心健康的达成等问题对王蒙进行了专访。

  记者:在您看来,什么是健康,什么是不健康?有一个具体量化的标准吗?

  王蒙:设定一个判断标准不容易。比如说,蒸馒头,怎么算熟了?似乎做一个科学的定义很困难,但是你咬一口就知道了。健康不健康每个人自己都知道,你的同事知道,你的领导知道,你的家人也知道。健康不健康,我们不能从抽象的意义来谈。有些事做得不健康,自己其实是知道的,特别是精神层面的不健康更要多加留意,如牢骚满腹、喋喋不休等。

  记者:您在公众和读者的心目中始终是带着青春活力的,您如何保持健康?

  王蒙:我年轻的时候身体非常差、很瘦弱,当时我们区委书记当着很多人给我预期寿命是30岁左右。就因为从小受过这个刺激,我对一切不健康的东西都躲得远远的。现在一些青少年吸烟,我也曾吸过,但现在我已经戒烟40年了,我永不会再吸。什么叫健康,那些不健康的都别干,你就能健康。

  记者:中国传统文化怎么看待“健康”,对今人有何启示?

  王蒙: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孔子讲“君子坦荡荡”,讲“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关于孔子进食,有的分析是“八不食”“十不食”,还有分析是“十二不食”“二十不食”,不管怎么说,都表明孔子对饮食非常讲究,他是重视营养、卫生、健康和文明的。庄子讲养生,讲庖丁解牛,认为人生要符合客观规律。这些哲人的思想启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把握和遵循健康规律,为了健康必须抵制一切不健康的观念与习惯。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央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健康中国建设应在哪些方面多加留意?

  王蒙:中央提出健康中国建设,顺应时代和民心。健康中国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关乎每个人和全民族发展进步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此,社会各界理应有更多的关注和呼应。

  在我看来,建设健康中国,至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们应更加勤劳、抵制懒惰,萎靡散漫、等着健康从天下掉下来,是我们的大敌。第二,我们要更加朴素自然,戒除贪吃稀奇古怪东西的陋习。第三,要提倡科学、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饮鸩止渴、任性胡来,就绝无健康可言。第四,健康无捷径,靠仙水、断食等封建迷信行不通。第五,不论是老、幼、妇、孺、伤、残,都有自己的健康之路,健康之道,不可搞歧视。第六,有关机构不能仅以免责为出发点限制健康追求与健康活动。第七,一定要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将童年、少年、青年的健康与幸福还给孩子,减少乃至于取缔校外有偿补习活动。第八,重视将心理健康、体育医疗健康等活动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培育结合起来。第九,一切健康活动必须遵纪守法,大规模在机动车道上暴走这些事情,我个人是不赞成的。

健康对中国极具现实和长远意义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谈健康中国建设

  健康是人民幸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一系列顶层设计,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带来怎样深远的影响?当前健康中国建设最大的难点在哪里,如何破解?“全民·共建·共享——健康中国高端论坛”期间,本报记者对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进行了专访。

  记者:对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来说,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意味着什么?

  胡鞍钢: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健康是人生命之所系,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还是全体人民的最大财富,对中国极具现实和长远意义。当前我国人口数量已近14亿,每个人健康指标的改善会形成巨大的健康人力资本。“十二五”期间首次提出了将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这个预期指标,实际结果提升了1.5岁,等于在这5年间总健康人力资本增加了20多亿人岁。应该说,健康水平的提高将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带来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记者:作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参与起草者,您认为这些举措创新之处何在,对于全民健康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

  胡鞍钢:《纲要》和《计划》立足于全生命周期、全人口覆盖、全过程、全人群和现代化全局,推进我国健康事业全面发展,放在世界范围内比较,这些举措都具有明显创新性。“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标志着我们从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目标转向更加注重实现人民福祉尤其是健康福祉。《纲要》和《计划》的出台,将提升全民健康质量和水平,降低人民健康风险,使全体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将由健康投资产生直接红利,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大量就业;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此外,《纲要》和《计划》的出台,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通过国家发展规划促进全民健康的有益借鉴。

  记者:您认为,当前健康中国建设最大的难点在哪里,如何破解?

  胡鞍钢: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将规划中的核心目标、重大任务、重大工程落地。国家在整体规划之外,还要进行专项规划,通过健康城市、健康社区、健康家庭等建设,将健康中国建设落实到人。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等科技手段对症下药,使每个个体可以因人因时获得专业的健康知识和指导。同时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创造出更大规模的健康产业和灵活多样的健康服务体系。

如何引导孩子去运动

——中国女排总教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郎平谈健康与运动

  “当你自己认为我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时候,你一定会腾出时间去锻炼。把锻炼身体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就会非常愉悦地去接受它。”

  9月16日,中国女排总教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郎平出现在“全民·共建·共享——健康中国高端论坛”上。她告诉人们,要拿出时间去锻炼,关注自己的健康。

  “真正的高水平运动员,德智体都要全面发展。”郎平认为,“体育到了世界尖端水平的时候,智商和情商要非常高。怎么样协调你的队友,怎么样跟教练以及医生合作,遇到问题怎么样去解决,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非常重要。另外,你的自我牺牲精神,为了集体可以放弃或者改变自己,在场上怎样跟对手周旋,怎样去做临场调整,跟智商都是相关的。”

  郎平讲述了她小时候运动的故事。“学校作业做完,还有一串事情:干家务活,切菜,买米。我就以最快速度把它做完,挂上钥匙,就出去玩。我们几个小伙伴约着跳皮筋,有一段时间还打乒乓球。有时候,还跟男的小伙伴去爬树、爬墙头,我那时候身体素质好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但现在的成长环境与以前大不相同,如何引导孩子到运动中去?

  “尊重孩子的选择是最重要的。喜欢什么都可以,不喜欢运动,喜欢跳舞或者别的,我都会支持。”郎平分享自己女儿的故事,“美国大部分家长都希望学生课后能参与课外运动,因为他们有时间。我女儿小学回家作业时间不超过10分钟,有时候在学校就做完了,其余时间全部去玩,参与户外运动。”

(编辑:陈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