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评论要闻

深情回望历史,走好新时代新征程文艺发展道路

时间:2022年05月2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深情回望历史,走好新时代新征程文艺发展道路

——中国文联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理论研讨会专家发言摘登

中国文联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理论研讨会现场

  5月22日,中国文联召开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本版统一简称《讲话》)发表80周年理论研讨会,理论研讨会由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承办。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和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董耀鹏、诸迪,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张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出席线下研讨会。中国文联所属各全国文艺家协会、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田华、仲呈祥、董学文、王一川等艺术家、理论评论家代表共50多人以线上线下形式参加会议。李屹作主旨讲话。董耀鹏主持会议。

  以“党领导的中国文艺发展道路”为主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夏潮,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董学文,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安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王一川,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路侃,中国音协顾问、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王次炤,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艺术与科学》执行主编陈池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丁国旗,山东大学特聘教授范玉刚等艺术家和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发言。

  以下摘编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文艺征程上的航标与灯塔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 田华

  “5·23”是我们文艺界的重大节日,毛泽东《讲话》发表80年了,我有多少话想要说呀!那还是1944年我14岁的时候,看了油印本的《讲话》,其中有一段他讲:“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这段话我至今记忆犹新,那还是我12岁参军后第一次读到毛泽东同志的讲话,当时我特别幸福。在革命根据地时,我们这支文化大军是如何践行《讲话》的呢?我不由得想起了抗日战争中,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的社歌,由给《延安颂》作词的莫耶作词,这首社歌至今指引着我:“从晋察冀成立的第一天,我们就开始成长,军区在斗争中巩固坚强,我们也一天天健壮,谁播下艺术的种子,谁撒下文化的食粮,是我们垦荒在这土地上,我们为英勇的战士而歌唱,把大众的生活斗争演出在舞台上,艺术是我们的枪,舞台是我们的战场,让我们在太行山的炮火里,在千百万个人民的心上,像火一样地跳荡,像火一样地跳荡。”我今天依然用我们的社歌,像火一样地跳荡着,传承红色基因。

  2014年10月15日,我非常有幸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他讲道:“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讲话更提醒我们:“近些年来,民营文化工作室、民营文化经纪机构、网络文艺社群等新的文艺组织大量涌现,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等新的文艺群体十分活跃。……我们要扩大工作覆盖面,延伸联系手臂,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们,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团结、吸引他们,引导他们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这些话对我来说也是深受教育。

  2021年12月14日,我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他嘱咐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要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歌颂真善美、针砭假恶丑。对正能量要敢写敢歌,理直气壮,正大光明。对丑恶事要敢怒敢批,大义凛然,威武不屈。要弘扬行风艺德,树立文艺界良好社会形象,营造自尊自爱、互学互鉴、天朗气清的行业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我们文艺大军的关爱。

  80年前,《讲话》开拓了我童年的精神境界,对我们文艺工作者来说是永远的里程碑,是永远引领我们航行的航标,是永远指引着我们为人民服务的灯塔。《讲话》的宗旨像经络一样融入我的身体和血脉中,指引我从14岁跨过了好几个时代,走到伟大的新时代!这是多么珍贵的精神财富啊!

  到今年8月,我就94岁了,从孩童到老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八个大字一直指引着我。我会跟着《讲话》的精神,拼命地飞快地奔跑着,永无止境地奔跑着,我不会“缺钙”,因为我心中有“四个自信”,有航标、有灯塔,有我自己的艺术生涯。今天,我向大家承诺:我永远不会脱轨,请放心!

续写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评论新篇章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夏潮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地位,为续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篇章添砖加瓦。

  从毛泽东同志《讲话》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是跨世纪的理论接力,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道路上熠熠生辉的里程碑。回顾《讲话》以来的80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每一步创新发展,都有力地促进了党领导的中国文艺繁荣进步。今天我们要沿着党开辟的文艺发展道路继续前行,要推进新时代文艺的繁荣发展,铸就新时代的文艺高峰,就必须努力续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篇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倡导和带领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深入学习、领会、研究、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理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研究和诠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命题。同时,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的百年历史经验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生动实践,对文艺与时代、生活、人民,文艺的创作方法与评价标准等一系列文艺的根本和重要问题作出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探讨,努力为开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境界添砖加瓦。

  二、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和评价文艺的最高标准。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把人民性的实现程度作为评价文艺作品的一个根本准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基本主张。坚持“人民至上”,高扬“人民性”,亦是《讲话》的核心命题,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主线。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文艺评价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相统一的辩证统一原则,指出了对待人民的态度,是否为人民所欢迎,是评价文艺作品最重要的政治标准和社会标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评论工作,他指出,要“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能“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这些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文艺批评理论和批评标准的历史发展,是我们党对于文艺评价标准的完善和丰富,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艺批评观的创新表达,为新时代文艺评论阐明了政治方位、价值取向和努力方向。“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的文艺理应由人民来评判。新时代、新阶段,我们要坚持将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始终把“人民评价”作为评价作品好坏的第一标准,并将此标准应用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艺创作实践中,让高扬人民性持续成为中国文艺发展道路上最亮丽的灯塔。

  三、始终坚持把文艺评论作为党领导文艺工作的重要手段,切实增强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马克思恩格斯都将文艺批评作为一种武器,作为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斗争方式和手段。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亦鲜明地提出文艺的党性原则,阐述了革命文艺、特别是文艺批评对革命事业的推动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中多次强调“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而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必须“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要推动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迫切需要我们打磨好文艺评论这把锐利的思想武器,要倡导“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批评精神,面对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文艺评论要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敢于表明立场,敢于发声亮剑。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切实增强文艺评论专业性、权威性和战斗力、说服力、引导力、影响力,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文艺生态,为给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的人民大众提供价值引领、精神引领和审美滋养,为打牢全民族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作出文艺评论的独特贡献。

灯塔光耀八十载 返本开新文艺魂

著名文艺评论家 仲呈祥

  80年来,毛泽东同志的《讲话》如一盏明灯,始终照耀着我国人民文艺事业的发展方向。《讲话》本身,经受了历史和人民检验,成为了一部“活”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典。

  《讲话》的“有经有权”与永恒的“人民性”。胡乔木同志在《关于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后》中写道:“座谈会讲话正式发表不久,毛主席跟我讲,郭沫若和茅盾发表意见了,郭说‘凡事有经有权’。”所谓“经常的道理”即普遍的真理,具有永恒性;所谓“权宜之计”即针对当时抗日战争的需要而须坚持的,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前者是关于《讲话》当中涉及的基本文艺理论问题,集中在“一个是文艺和生活的关系,一个是文艺与人民的关系”。《讲话》指出,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其它都是流,作家艺术家必须无条件地深入到人民群众火热斗争的生活中去;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作家艺术家必须把立足点真正转到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来,文艺要为人民服务。至于后者,如《讲话》阐述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就是针对当时具体的抗日战争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局面,为发挥党领导的文艺战线在整个革命事业中的战斗作用,强调文艺要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这是国际国内紧迫的形势所需,具有历史的真理性与合理性。

  《讲话》作为文艺创作与批评的灯塔。《讲话》所深刻阐明的文艺创作与生活的辩证关系,引领广大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立脚点真正转到人民大众一边来,把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结合起来,开辟了现实主义创作不断深化的广阔道路。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并发展《讲话》精神,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永恒的价值,还突出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这些论述,对于新时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方向,都极具引领意义。在文艺批评上,从《讲话》的文艺批评标准,到新时代坚持文艺“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相统一的标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完成了一个科学辩证的发展历程。

  《讲话》论述文艺“普及与提高”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讲话》在谈到如何去为人民大众服务时,特别提出了如何处理“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问题。80年来,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问题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讲话》中对这一关系的辩证论述,历久弥新、精准之至。当下,随着改革开放及新时期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的对象变得越来越多元复杂,但《讲话》中关于“普及与提高”辩证关系的论述,依然是我们今天的理论指南。我们要学习《讲话》精神,寻求新时代文艺事业的新的普及与新的提高,反对“娱乐化”,反对“三俗”,反对唯票房、唯收视率、唯点击率、唯码洋,发挥好文艺提升民族精神的正能量作用。只要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艺养心、以美塑像、贵在自觉、重在引领、胜在自信,文艺在“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上就一定能处理得更好。

  《讲话》对新时代文艺统一战线的借鉴意义。80年前,毛泽东同志亲自审定了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人员名单和参会请柬。何其芳、金紫光、钟敬之等文学艺术家收到请柬时,都特别高兴,因为以往他们参会收到的大多是通知,而这次是很正式的请柬,且请柬上写的是“交换意见”,而不是“听报告”。《讲话》为团结文艺界人士共同抗敌,制定有效的文艺方针政策,提供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历史范本,从而为巩固“文艺界的统一战线”打下了坚实基础。毛泽东同志发表《讲话》72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邀请了72位文艺家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也强调在新时代新情势下文艺界要加强团结。面对互联网时代层出不穷的新的文艺个人与团体,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讲话》中的文艺统一战线思想,强调要“延伸联系手臂”,“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团结、吸引他们”,从而为巩固和扩大新时代的文艺统一战线提供了重要的方针和遵循。

坚持文艺为人民的发展道路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董学文

  毛泽东《讲话》影响之深远,贡献之卓著,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讲话》取得的成就很多,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中国文艺实际结合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找到了一条党领导中国文艺发展的正确道路。这是永载史册的功劳,是文艺运动史上的奇迹。当然,这条道路的获得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经过探索,从历史经验和人民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是从无数弯路和曲折的教训中找寻出来的。确认这条道路,对于中国文艺发展和文艺队伍建设,有着无比重大的意义。

  道路问题不是小事。它关乎党的文艺工作的兴衰成败,关乎党的文艺事业的生死存亡。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文艺发展的道路问题。他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同毛泽东当年《讲话》,其文艺道路的指向是完全一致的,其具体的理论阐发又是与时俱进的。习近平总书记继往开来,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同毛泽东的《讲话》,都是我们促进文艺繁荣的无价之宝。

  为什么这么说?这是因为两篇讲话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文艺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的中国化。这种“中国化”,不是离开经典作家文论思想的“中国化”,不是拘泥于古代传统文论的“中国化”,而是既坚持又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是吸收并转化了优秀文论遗产的“中国化”,是实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的“中国化”。这样,它们在中国现当代文论发展史上才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从毛泽东的《讲话》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期间我国文艺事业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此种变化,我们不难发现,习近平总书记所坚持的依然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开创的文艺发展之路,所推进的依然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创造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所强化的依然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奉行的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这是两篇文献真正的精髓和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文艺发展道路问题的思考非常自觉,他对文艺发展道路的总结和概括也相当精准、深刻。在他看来,“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文艺发展道路一定要自己来实践和摸索。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说道:“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这就以凝练的语言,对我国文艺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作了揭示和概括。具体说来就是:这条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难探索出来的,这条道路的行进是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这条道路的蕴涵是符合中国国情和悠久文化传统的,这条道路的宗旨是要彻底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这条道路的功能是有利于文艺发展繁荣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概括,是我国百年文艺运动经验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新成分,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审视现在,全党同志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如今我们重温毛泽东同志《讲话》,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把文艺发展的道路意识切实地落实到行动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加强党的领导,满怀信心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之路。这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神圣的职责和使命。

《讲话》思想指引戏曲开了新生面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王安奎

  中国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有深刻的联系,广大戏曲工作者学习了《讲话》之后,在思想上明确了戏曲能够为新的社会服务,同时必须根据人民的需要,按照人民的审美标准进行改革和发展。他们努力进行实践探索,他们取得的每一步成绩都得到毛泽东同志的肯定和鼓励。1942年10月,延安平剧研究院成立,毛泽东题词:“推陈出新”。1944年1月,毛泽东同志看了中共中央党校俱乐部演出的《逼上梁山》后,给编导杨绍萱、齐燕铭写信,说他们把旧戏舞台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了过来,“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所以值得庆贺。……你们这个开端将是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我想到这一点就非常高兴,希望你们多编多演,蔚成风气,推向全国去。”1947年毛泽东在对晋绥平剧院演出队讲话时说:“你们平剧院接受旧的艺术,还要创造新的艺术”,“希望你们大胆地进行艺术创造,将来夺取大城市后还要改造更多的旧戏。”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改革和发展戏曲事业放到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1951年4月,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毛泽东同志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百花齐放与推陈出新都是中国哲学和美学思想与戏曲艺术的实际结合。中国古代哲学讲“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强调美的多样性。戏曲艺术剧种众多,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同时又必须注意在继承传统中创新。所以“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非常符合戏曲艺术的规律,也只有这样做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要求。因此“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是戏曲改革和发展的最正确的方针。这是《讲话》精神在戏曲领域的贯彻。

  笔者在研究戏曲创作、中国当代戏曲史和戏曲理论的过程中,曾访问了数十位老一辈戏剧家,阅读了他们写的文章和有关材料,一个深刻的印象是他们都是在《讲话》精神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如张庚先生,曾任延安鲁艺戏剧系主任,在延安生活8年,聆听了《讲话》之后,带领工作队到群众中去开展秧歌运动,他曾多次回忆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意味着我走上了一个崭新的途程,走进了广大的群众之中”。其他很多老戏剧家,如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周信芳,新中国成立后,在《讲话》精神的鼓舞下,以空前的政治热情为广大工农兵群众演出;郭汉城、刘厚生等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戏曲研究工作和戏曲事业;黄俊耀、杨兰春等剧作家长期深入群众生活,创作了《梁秋燕》《朝阳沟》等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这些戏剧家也以自己的作品和艺术实践深刻地影响着年轻的戏剧工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他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并根据新的时代特点,对人民的内涵,作家、艺术家的责任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上、对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问题上,在文艺批评的标准等方面,都有新的丰富和发展,并对文艺精品、经典性作品、史诗性作品的创作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要求,这也是人民的要求、时代的要求。

  我们今天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80周年,应该把学习毛泽东文艺思想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结合起来,以张庚先生等老一辈戏剧家为榜样,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现代中国文艺典型范式变迁八十年

——从认知式典型到认知溯洄式典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 王一川

  《讲话》为现代中国文艺开辟了一条文艺典型化的崭新道路,意义重大而深远。

  第一,《讲话》引领和开创现代中国文艺典型化创作道路。《讲话》的重大历史意义之一在于,在由鲁迅和瞿秋白等开启的“文学典型”创作与批评潮流基础上,引领和开创了现代中国文艺典型化的自觉的创作道路。《讲话》还就文艺典型观作了如下具体规定:一是在艺术美来源上,文艺典型源于社会生活而又高于社会生活;二是在艺术美特性上,文艺典型具有在富于特征的个性化描写中揭露其普遍本质的特性;三是在艺术美的修辞效果及社会功能上,文艺典型可以在群众中产生“惊醒”“感奋”作用。

  第二,《讲话》问世以来80年,现代中国文艺典型范式经历了三个时段的变迁。第一时段是从《讲话》发表至上世纪70年代末,文艺典型化致力于创造在富于特征的个性描写中显现社会本质的认知式典型,即一种以个性化描写去真实、深刻而又生动地认知现实生活、从而突出认知功能的典型形象。第二时段是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以邓小平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上的祝词为开端和标志,在典型反思中出现典型范式多样化拓展:一是反思认知式典型,代表对于认知式典型本身的反思性或自反性路径,重在反思认知式典型范式出现的偏差或混乱;二是心理现实式典型,是吸纳外来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及相关学说的产物,从深层心理分析或心理现实表现的视角去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折射出特定时代社会生活境遇对人的命运的影响;三是感兴意象式典型,是向古典感兴、白描、意象、意境、写意等传统方式寻求支援的产物,体现出对于上述古典原则或手法的现代转化式运用。这些新型典型形象表明文艺典型范式传统呈现出典型的丰富性局面,但其中也蕴含不确定性。第三时段是指新时代以来文艺典型的再构型趋向,表现为一种继续以个性化描绘去再现现实和发挥认知作用、同时又溯洄古典传统并使其产生灵魂导向作用的典型形态即认知溯洄式典型的诞生。这表明文艺典型化传统在原有认知特性和功能基础上产生新特性和新功能,即面向传统的溯洄特性以及传统导向功能。这里的溯洄传统意味着溯洄当代生活所需要的古典文化传统这一精神或灵魂导向。这种认知溯洄式典型的出现,旨在让文艺既返回生活源泉即根性源泉,又溯洄中国文化传统这魂性源泉。

  第三,文艺典型范式变迁及其根性源泉与魂性源泉。现代文艺典型范式变迁的原因,应与不同时代特定需要紧密相关。延安时期确立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了帮助工农兵认知社会生活真相并觉醒起来为改变旧世界而奋斗,必然要求文艺典型化。那时注重根据人民的社会生活状况而创造对他们产生认知作用的认知式典型。改革开放初期在文艺“二为”方向指引下,文艺典型化出现认知式典型反思和典型范式多样化路径,这既带来典型的丰富性也同时造成不确定性。进入新时代,依据“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的新思想,文艺典型化在延续原有社会真理认知任务的同时,更需要承担溯洄传统源泉的新使命,从而在原有认知式典型范式中输入传统溯洄特性这一新元素。

  80年来,《讲话》确立起以人民大众生活为主干的社会生活源泉。改革开放初期这种源泉进一步开放、丰富和拓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及随后的持续思考意味着在上述生活源泉基础上发掘古典传统“根基”“宝藏”和“重要源泉”。人民大众生活相当于位于生活底层或物质生活层面的以社会生产力为基本的根性源泉,主要触及文艺之根脉和血肉;古典文化传统可归属于位于社会生活隐秘层或精神生活层面的魂性源泉,更多地指向文艺之难以言喻的魂魄、精魂或灵性。

纪念和重温《讲话》的现实意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 路侃

  在中国化文艺发展道路上,《讲话》具有奠基性的重要意义。

  《讲话》提出的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价值观和规律仍然是今天文艺发展最需要坚持的。毛泽东说,“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就是方向、价值观和规律的辩证统一。“为群众”体现了方向性,“如何为”包含了丰富的艺术规律性。生活源泉、民族化、普及与提高、吸收和借鉴、动机和效果等论述,都体现文艺的方向。因此,《讲话》提出文艺的根本方向,不是抽象的,而是落实到了丰富的革命和文化实际中。今天的文艺正处在急剧变化的世界中,媒介的发达使文艺的环境关系不仅在中国,也处在世界中。不仅中国人的文艺需求提高,文艺也是世界理解中国的特殊窗口,中国文艺需要表现出为更多人普遍接受的精神魅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文艺坚持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的正确方向至关重要,在价值观和艺术规律的统一中才能更好实现文艺在时代变化中的文化新作为。

  《讲话》在一种开阔视野中表达了扩大的、发展的人民性思想,在今天具有极为重要和突出的现实意义。《讲话》提出,“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这种“一切人”“一切材料”的观点充分体现了扩大的、发展的“人民”与文艺的“生活”“信息”范畴,既包含社会存在的发展,也体现创作主体视野的发展,在今天的时代环境下,仍然是十分开放的政治观、文化观,具有广泛的中国价值、世界性和时代价值,它使文艺面对的人民内涵、生活内涵、文化内涵有了最广泛的含义。新时代的文艺发展特别要表现出扩大的人民性,在人民性的发展中,表现出更丰富的多样化;在文艺成为世界交流的普遍路径中,讲好中国故事与世界人民的共同情感、共同价值、特殊性与共同性的联系。

  《讲话》中人民性的思想高度还表现为基于唯物史观的观察评价。在讲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时,毛泽东说,“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也是在不断地提高着”,“人民要求普及,跟着也就要求提高,要求逐年逐月地提高”。这一评价鲜明表现出发展的眼光,包含了对历史发展主体动力的肯定,即人民的需求是文艺发展提高的动力来源。这样的论断对今天的文艺显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文艺要积极提高艺术表现力,不仅是市场要求,也是人民性文艺方向的具体内容。《讲话》重视人民性的更有力一句话是,一切革命的文艺家要“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这是中国文艺历史宝贵的经验总结。中国历史上文艺精品涌现,无论宏大叙事或平凡叙事,能够在社会产生反响的,都是不同程度地发出了人民渴望的心声。文艺“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

  实事求是是《讲话》中的思想精髓,也是中国道路、中国文艺的历史经验,在今天仍然有根本的思想方法价值。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规律、专业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不变的教条出发。《讲话》中描述的革命文艺的发展变化,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提出,后来“双百”方针的提出等,都是实事求是的成功实践。面对新征程的社会变化,文艺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表现好根本的价值观和扩大的价值观,体现中国价值和人类价值的和谐共存;勇于面对生活矛盾,表现矛盾性与新的社会精神、时代进步与人的发展的统一;坚持和发展共同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宏大和平凡的统一,技术力量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音乐评论的基本原则

中国音协顾问、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作者 王次炤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8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周年。两个讲话有不同的历史背景。毛泽东同志的《讲话》是在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背景下诞生的,它的另一个背景是结合延安“整风运动”,纠正当时文艺界出现的问题,确立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头诞生的,深刻阐述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文艺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两个讲话虽然相距72年,但一脉相承,它们的根本出发点和基本原则高度一致,它们都具有纲领性的高度,内容十分全面。两个讲话的精神中,富含对于如何做好音乐评论工作的深远指导意义。

  第一,关于音乐评论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大众”和“以人民为中心”,是音乐评论的出发点。一方面强调作为音乐活动的出发点要面向人民;另一方面要充分注意到音乐审美的大众需求,和提高大众审美水平的导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是音乐评论的理论基础。音乐评论既需要有正确的哲学立场,也需要有科学的史学态度。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这两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

  第二,关于音乐评论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毛泽东同志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来看待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文艺评论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又指出,“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音乐评论也应该建立在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三个标准基础上,坚持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

  第三,关于音乐评论的方法。通过学习两个讲话,归纳出音乐评论的三个方法。其一,辩证的思考。包括思想与艺术的辩证关系、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继承传统与借鉴西方的辩证关系,以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等。其二,历史的眼光。音乐评论必须用历史的眼光确定评价标准,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观察不同时代的音乐现象和音乐活动。其三,科学的态度。音乐评论应该遵循音乐艺术的规律,围绕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开展评价。评论者应该不以个人的好恶,而是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容纳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和不同形式的音乐表演。

  通过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讲话》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对音乐评论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音乐评论的标准、方法和作用等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努力发挥音乐评论的“镜子”作用,既体现在对作曲家和作品的优劣评价上,也体现在为听众做正确指引的审美评价上。我们的音乐评论工作要努力成为引领和推动社会音乐文化向前发展的动力。我们音乐评论工作者将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牢记使命、牢记职责,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同党和人民一道,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

文艺·大众·时代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艺术与科学》执行主编 陈池瑜

  毛泽东同志的《讲话》,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也是一篇中国20世纪文艺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讲话》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现实问题与文艺问题结合起来的典范。1943年10月19日,《解放日报》全文发表《讲话》,第二天,中央总学委就发出学习《讲话》的通知,认为《讲话》是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重要收获,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科书。《讲话》总结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新文艺创作的成果,同时也总结解放区文艺的新的创作经验,提出和解决了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文艺源于人民大众的生活及“源”与“流”的问题,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的问题,文艺工作和党的事业、革命工作的关系问题,这一系列文艺创作与文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揭示中国新文艺发展的规律,指明中国文艺今后发展的方向,代表了党的文艺观念,是党开展文艺工作的指导方针。

  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总结解放区文艺和国统区的进步文艺的成绩,特别是《讲话》发表后解放区和根据地文艺的成果,提出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目标。郭沫若致大会开幕词中,赞扬《讲话》是“普遍而妥当”的真理,作为我们今后的文艺运动的总指标。大会确立了《讲话》是指导新中国文艺创作的总方针和指导思想,《讲话》成为新中国的国家文艺观念和文艺意志。

  《讲话》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思想,就是文艺为工农兵大众服务与文艺的大众化,要求文艺工作者长期地无条件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体验生活,表现群众火热的生活和斗争,认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1938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中提出,文艺工作者要到群众中去,创作符合时代要求和大众要求的新文艺。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的大众化和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及表现人民群众生活的观点,是中国文艺思想史上的伟大创举,改变了两千多年来中国艺术史上文艺为宫廷服务、为文人士大夫服务、为宗教服务的历史,开启中国文艺的新航程,揭开中国文艺的崭新的一页,指引中国文艺表现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和表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新的时代生活,塑造工农群众普通人的艺术形象。80年来,在《讲话》精神指引下,中国文艺各领域的创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讲话》中有关文艺的大众化思想和群众观念,是共产党人坚持的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亦是共产党人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初心所在。并且是在参考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平民文学和国统区进步文艺中大众化思想,结合延安新文艺经验,创造性提出的以工农兵群众为中心的具有崭新内容的划时代艺术大众化思想,并和毛泽东同志1940年1月发表的长篇论文《新民主主义论》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观点紧密相连。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为新时代我国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将学习《讲话》精神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及在2021年4月清华大学即将迎来建校110周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到清华大学考察时作出的有关艺术、美术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创作反映人民群众奋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上的伟大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让文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的当下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 丁国旗

  “文艺是为什么人的”是毛泽东同志《讲话》“结论”部分所讲到的五个方面问题中的“第一个问题”。今年是《讲话》发表80周年,80年后的今天,重新思考和审视这一问题,对于更好地继承《讲话》的理论遗产,认清新时代我国文艺发展的基本方向、定位,更好地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多出精品力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在《讲话》中,毛泽东根据延安及各根据地的实际情况,总结出延安时期文艺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而在这两个问题中,他认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毛泽东看来,无产阶级的文艺最终都是“为了人民大众”,即为“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的。这成为《讲话》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毛泽东在马恩经典作家已有论述的基础之对于“为什么人”的问题的新阐释、新发展、新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然而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其原因在于一些同志没有真正地和人民群众建立情感上的联系,了解他们熟悉他们。在毛泽东看来,“在理论上”或“在口头上”我们的队伍中没有人会不看重工农兵群众,但“在实际上,在行动上”没有解决或没有明确解决的情况却是存在的。我们从毛泽东对相关问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还是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很重要,是看在实际上、行动上还是看在理论上、口头上很重要,是不是和工农兵群众心连心、心贴心很重要,这些都是判定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否真正做好或得以解决的关键所在。

  毛泽东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办法,这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在这段话中,毛泽东通过三个“一定”表明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坚定态度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途径,尤其是两个“深入”和两个“学习”,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思路和办法。两个“深入”主要解决的是文艺工作者对于“工农兵群众”和“实际斗争”不熟、不懂、不了解的问题,两个“学习”主要解决的是文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熟、不懂、不会用的问题。通过两个“深入”和两个“学习”,不仅提高了文艺家们对工农兵群众及其生活的了解和认识,也提高了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及辨析和认清各种错误倾向、糊涂观念的能力。

  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提出了具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然而由于当时文艺界的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糊涂观念的存在有着极为复杂的背景和原因,加之工农兵文艺、无产阶级文艺或者说社会主义文艺的建立建设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什么人”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并非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今天,面对文艺工作中存在的旧的或不断出现的新的问题,我们同样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只有这样,在文艺实践中,那些错误的思潮、观念、倾向方能被及时发现、认清,清除其生成的环境,扼制其肆虐泛滥的可能,从而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提供保障,这就是《讲话》在“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上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

今天如何纪念《讲话》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 范玉刚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80周年,今天如何纪念《讲话》呢?《讲话》作为一部“活着的历史文献”,对中国新文艺发展的深刻影响,是任何一部文艺理论著作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其产生的世界性影响,也是任何一部中国文艺理论著作难以相提并论的。在我看来,只有充分发掘《讲话》仍然激荡着我们的问题性,在新时代语境下重新激活它,使之焕发出深沉的文化力量,始终高扬文艺的人民性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道路,在文艺精品不断涌现中勇攀艺术高峰,有效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为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才是对《讲话》最好的纪念。

  首先,《讲话》问题性的提炼显现为在逻辑起点和价值落脚点上对“中国问题”的回应,即全民抗战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与文艺作用的发挥。《讲话》开宗明义:“今天邀集大家来开座谈会,目的是要和大家交换意见,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它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历史地看,正是“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及其文艺功能的发挥”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问题性,其成果自然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的,而是在直面“中国问题”中形成了有中国气派和民族话语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成果。今天,当我们说《讲话》的问题性仍在激荡我们时,意在表明建构新时代中国文艺理论体系一定要立足文艺发展的“中国问题”,提炼具有时代特征的问题性来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深入,在坚定文化自信中诉求以中国理论有效阐释中国文艺实践和大众审美经验,建构越来越成为“世界的中国”应有的既有民族话语特点与理论主张又彰显普遍性价值和相互通约的中国文艺理论体系。新时代文艺仍然要回答为什么人的问题、文艺与人民相结合的问题,及其对文艺人民性的高扬以及在世界舞台上高举社会主义旗帜的问题。

  其次,《讲话》问题性的提炼还表现为在强化问题意识中体现出强烈的效果导向。严格意义上讲,延安文艺座谈会是整风运动的一部分,《讲话》是整风运动的重要文献之一,必然体现整风运动的诉求——培育和增强无产阶级意识,借以团结人民打击敌人抵御外侮。毛泽东指出整风运动的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党内指导思想的分歧问题,即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具体情况办事,还是想当然地凭主观主义或照着某些“本本”办事?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就谈不上党内思想上政治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一致,如何去同心同德地夺取胜利?整顿“三风”“就是一个无产阶级的思想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全党干部和党员要结合学习检查自己的非无产阶级思想。《讲话》提出文艺的根本问题是文艺与群众的结合以及文艺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其路径是文艺工作者与工农兵大众的结合,真正实现文艺的大众化。因此《讲话》要求作家艺术家强化无产阶级意识,这是由时代境况与当时的革命任务决定的,有其合乎逻辑的必然性。通过引导作家艺术家转变情感和立场,不仅在和人民大众结合中使自身获得无产阶级意识,还使普通大众在增强阶级认同中实现了精神上的团结。广大延安文艺工作者一扫过去那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不良风气,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延安革命工作者的带动下,革命根据地及中国的文艺运动走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斗争实践中创造出一大批深受工农兵群众欢迎的文艺作品。

  时至今日,《讲话》仍以其对中国文艺发展的问题性提炼给予我们诸多启示,是新时代尊重文艺发展规律和建构文艺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与理论资源,值得我们在深刻性上充分阐释和弘扬。

(编辑:刘青)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