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评论要闻

国产电影,谁来把好剧本关?

时间:2019年05月2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赵葆华
0

   国产电影的数量近年来跨越式向上攀升,电影票房纪录也不断刷新。中国电影走向大发展之路,惊艳世界。可是另有隐忧存焉,亦应引起业界和职能部门关注。国产片虽年产900余部,然,质量上乘、又能让观众进入影院观看的佳作也只有几十部。实际上,年产影片仅有45 %可进入影院,而这45 %的作品中,有一少半进入影院只能做到“一日游” ,放映一两天便被撤下。它们没有足够的艺术力量和思想力量作支撑。其余的国产片也只有少数可以卖到电影频道等得以在电视上播出,剩余的则进入制片方的仓库,难以与观众见面。就其质量而言,艺术水准不达标的粗制滥造之作大约占产量的五分之一。这是不小的数量。

  可以说,文学精神流失,是目前国产影片创作弊端的突出症候。要么是对生活的认识有偏差,要么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偏差,要么是对整体作品把握乏力。总之,是在文学常识上犯错误。这些剧作上的弊端带到影片里,便被放大和强化,结果是被观众所诟病。那么多作品拍出后无人问津,从资金到人力造成多大浪费?究其原因,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缺少对电影剧本的把关。一部影片从策划到立项到投拍普遍缺少有力的电影文学编辑部门的辅助。拍电影到电影局立项只需提供故事梗概,最终审定剧本投拍的都是投资人,缺少细致的编辑辅助工程和把关工程。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年产影片100部左右且绝大多数在普遍水准之上,没那么多电影垃圾,佳作连连。同样缘于一个因素——电影文学编辑程序。那时,电影制作有电影文学机构严把剧本关,电影制片机构都设有文学部(有的叫总编室) 。文学部(总编室)里拥有一批有素养有经验有电影眼光的编辑,这些编辑辅助编剧,从选题到创作到投入拍摄,责任编辑参与全过程,电影投拍之前,剧本经由编辑环节层层把关打磨。到了拍摄现场,导演和演员都严格按照已层层把关完成的剧本,进行二度创作,绝无乱改剧本之现象。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是中国电影的辉煌期,离不开中国电影文学编辑们的存在和努力。上影厂、北影厂、长影厂、八一厂、西影厂的文学编辑赫赫有名,他们辅助产生了一批又一批中国当代电影的经典佳作。然而今日电影文学编辑行业已无踪迹。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各电影厂纷纷撤销电影文学部门。如今电影文学编辑成为电影业的记忆,电影厂文学部成为文化遗址。时下,没有电影文学机构为剧本把关是造成电影粗制滥造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可否为劣质影片亮起红灯?让那些头脑热而缺少艺术准备的电影投资方平静一下“创作冲动” 。但我想,与其给粗制滥造之作亮红灯在终端禁行,不如从电影创作开端介入,让电影编辑回归行业,强化对电影基础工程——电影剧本的扶持。于是引出一个迫在眉睫的话题:恢复电影文学编辑部门,重建和强化电影文学编辑队伍。无论是国有电影制作机构,还是民营电影公司皆应如此,这是促进中国电影大发展的基础工程,为中国电影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编辑:陈宁)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