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评论要闻

用新疆土话讲新疆故事——新疆文艺界研讨《木垒河》

时间:2013年04月0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古丽莎·依布拉英
0

  由新疆木垒作家李健创作、新疆首部反映民国时期历史生活的长篇小说《木垒河》于2012年问世以来,在文学界及读者群中引起极大关注。陈忠实、白烨等著名作家、评论家给予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予以专门推介。该书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一个月,首印2万册就销售一空。目前,新疆作协已将《木垒河》列入2013年新疆“双翻”工程,将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国发行。

  新疆作协高度关注这部作品,本着扶植基层作家,推动新疆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为宗旨,新疆作协联合新疆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于近日在水西沟新疆作家创作基地举行长篇小说暨《木垒河》作品研讨会。新疆作协常务副主席、秘书长董立勃,作协副主席刘亮程,原常务副主席赵光鸣,青年评论家何英,昌吉州文联主席陈平等三十多位作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由董立勃主持。知名作家赵光鸣首先指出,作者在木垒河的泥土中成长起来,具备当地的灵魂,积淀的文化能在作者这里得到回应。从题材上讲,作者填补了新疆文学的空白。另外,作者写作的突出点表现在叙述中。小说的语言就是小说的本体,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形式。学习方言和大众的语言对作品尤为重要。作者李健运用新疆土话恰到好处,通俗易懂,无需太多的注释。对于这一点,作者为新疆作家树立了好的榜样。

  李健叙述语言的特点也引起知名作家刘亮程的兴趣,他说,作者在土得掉渣的土话中,提炼出了通俗易懂、大众化的文学语言。只有用方言写作时,作者才能淋漓尽致地讲述清楚客观的对象,才能在作品中把感情表述得更为细腻,更为真实。随着新疆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这种语言也濒临消失,希望作品用纯粹的新疆土话来讲述新疆的故事。

  作家储远亮表示小说写作资源的开发和选择题材上,触及新天地,给新疆小说创作带来一股新风。小说在描述十几口人的命运变迁时,人物性格塑造很成功。当中呈现了多元文化、多色彩的生活场景,有草原文化、欧洲风情在作品当中。作者对新疆土话的运用潜移默化,使得作品语言更为生动、真实,增强了小说的地域色彩。另外,作者娴熟地运用了特殊词汇、特殊语气词、特殊的语言重叠词,以及特殊的语法结构和句式,自然地引领读者到小说故事当中。当然,小说也有需要继续改进之处。那就是,小说人物关系比较松散,缺乏内在联系,除了主要人物关系紧密之外,其他人物都处于平行的状态。小说缺少内在的、有张力的冲突表现,缺少经典的情节点。

  青年评论家何英说,新疆木垒作家李健能够凭借扎实的新疆历史知识,独具特点的新疆本土语言以及文学才华,再现那一段风云突变的历史,反映新疆平民如何生存发展及他们可悲可悯的历史生活,具有重大意义。这意味着作者在历史题材开凿方面,在长篇小说表现手法方面,在叙事创新方面都趟出了一条新路子,值得新疆作家借鉴和学习。

  知名作家黄毅认为,作家的才气表现在小说当中。这部历史题材小说要求作者必须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比如小说中要糅进许多其他体裁的文体等等。小说人物塑造丰满、有血有肉。

  翻译家狄力木拉提·泰莱提建议,对于小说中少数民族人物名,新疆维吾尔族人名和哈萨克族人名应区别开来,让读者能通过人名来判别他的民族,比如哈萨克族男名一般以“别克”等作词缀,维吾尔族男名却没有这样的特征。小说中人物形象及个性,往往都体现在言谈举止和对话当中,每个人物说话的方式和习惯都应该有所不同,富有明显的语言特征。

(编辑:晓婧)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