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名家

潘鲁生:艺术的创造和时代精神的表达

时间:2017年12月1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潘鲁生
0
艺术的创造和时代精神的表达
——深切怀念袁运甫先生

秋色秋香(中国画) 1994年 袁运甫
  12月13日,袁运甫先生溘然长辞,哲人其萎,不胜哀悼!
  回想袁运甫先生宏阔壮丽的创作生涯、沉雄博大的艺术作品、质实宽广的艺术史观和对工艺美术教育的耕耘引领,哀思更切,景仰更深。我们深深地怀念这位卓越的艺术家、美术教育家、我国公共艺术的推动者和践行者,他以非凡的智慧才情书写了一个时代壁画的篇章,示范和影响着工艺美术教育和装饰艺术实践,留下了丰硕的作品和可贵的精神。人生有涯,艺术无垠,袁运甫先生留给我们的是永恒的艺术精神和启示。
  公共艺术创作是袁运甫先生艺术才情、艺术胸怀和艺术境界的集中体现,跨越半个多世纪,留下了一系列经典的、具有纪念意义的壁画作品,包括首都国际机场壁画《巴山蜀水》、北京建国门地铁站壁画《中国天文史》、人民大会堂锻铜贴金箔浮雕壁画《泰山揽胜》、全国政协花岗岩浮雕壁画《高山流水》等。他的作品呈现在毛主席纪念堂、中华世纪坛等纪念殿堂,呈现在最高人民法院等庄严的机构,见于北京饭店、建国饭店以及机场、地铁站等公共空间,是城市的符号,是时代的形象,是公共空间里的艺术纽带,是人们关于北京、关于首都、关于蓬勃发展的时代最鲜明深刻的视觉记忆和心灵影像。作品中雄伟壮丽的山河、生机盎然的丛林、从远古奔腾而来的神话传说以及民族文明史的符号象征如史诗般震撼人心,不仅有自然的雄奇之美,更以一种历史长歌、豪迈人生的气息摄人心魄。袁运甫先生的壁画作品是艺术的创造,是时代精神的表达,是公共空间里具有标志意义的民族意象,唤起了无数公众关于美和时代精神的共鸣,具有深远的文化和审美的意义。
  袁运甫先生的公共艺术创作尽精微而致广大,境界开阔博大,源于他深厚的艺术基础和宽广的艺术视野,是深沉积淀、深刻思考、深入研究后的抒写和表达。袁运甫先生曾指出:“置身于当代文化语境的艺术家,在自我心灵表现的同时,不应隔断与时代、社会对话的基本联系点,在植根本源传统艺术文化的同时不应‘食古不化’,在接受外来艺术时不应‘全盘西化’,而是应站在时代的、国际化的水平线上,以现代性的开放视野重估传统艺术,审视外来艺术,领会其精神,掌握其精华。”他广泛涉猎中国画、油画、水粉画、水彩、插图艺术和设计艺术门类,在艺术实践中打破了绘画、设计、公共艺术、艺术理论研究及美术教育之间的壁垒,对中国传统重彩画、中国民间艺术和西方浪漫主义、印象派、立体派艺术兼收并蓄,对张光宇先生、张仃先生、庞薰琹先生、祝大年先生、郑可先生等虚心向学,他看尽古今中外壁画,深研敦煌壁画、法海寺壁画和装饰性现代性相统一的墨西哥壁画,并提出大公共艺术的理论,撰写《悟艺集》《装饰艺术散论》《有容乃大》等有关装饰艺术论著,形成了自己艺术创作的开阔意象和独特面貌,开创出全新的中国壁画。袁运甫先生的公共艺术创作生动诠释了艺术创作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和时代气象,诠释了公共空间里艺术交流的格局和意境,值得久久寻味和怀想。
  公共艺术之精髓在于交流,需要植根生活,敏锐洞悉时代的脉搏,从而百川汇聚,激荡交融。袁运甫先生提出艺术要有“中国气派”,要走向社会,走向民众,呈现出中国特色,强调“这是个创造性很强的时代,也是鼓舞创新精神的时代,在这一背景下,艺术何去何从,怎样走出一条新路,必然要提到日程上来。我们应该从一个更大的视野来考虑艺术的发展,而不只是针对艺术技巧进行单方面的研究。从这个角度来讲,‘大美术’的思想是时代的需要,是适应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提高的需要。这种需要不能用老尺子来量,其中也包括对艺术的看法,对艺术表现的追求和激情,以及具体到新材料的运用和艺术办学”。因此,袁运甫不仅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装饰艺术的哲学、美学基础,作为艺术创作的根基和沃土,而且知常求变,始终处在生活的、常新的创作过程中,深刻把握社会历史变迁和人民生活发展,洞悉时代脉搏和心灵之音,常画常新。在几十年波澜壮阔的创作历程中,他曾攀上高塔,迎着高空的强风,创作表现雄伟奔流的长江;他曾溯游三峡,在高山峡谷、急流险滩间写生,描绘三峡撼人心魄之美;他倾情于每一次壁画创作,以遒劲之笔再现文化风貌和时代强音。袁运甫先生的作品中不只有神州壮丽的河山,更澎湃着诗意和热情,融入了历史的印记,成就了广阔无垠的艺术之宇。
  画过千山万水,感动过万千人心,袁运甫先生走了,他的作品仍在庄严的纪念殿堂、在人潮如织的公共空间里绽放璀璨光芒,他的艺术精神和创作激情仍带给我们长久的鼓舞和感动。“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我们深切悼念袁运甫先生,先生之精神品格、浩气才情于世间永存。
  
(编辑:周春桃)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