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名家

冯骥才:行动起来,盘点我们文明的家园

时间:2014年06月1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冯骥才(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
0

  一个文化史上空前的文化行动今天在这里启动——我们将通过全国规模的田野调查,盘点我们文明的家园,为我国传统村落建立档案。这一行动由中国文联的两大协会联合举行,即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从今天起,在未来的数年里,将有成千上万的文化学者和摄影家为这一重大的文化使命付出辛劳,贡献力量。

  我国五千年历史基本上是农耕的历史。村落是我们最古老的家园。由于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多样,文化多元,我们的村落千姿万态,无比优美;更由于我们的文明最初是在村落里养育成的,我们中华文明的大树最绵长的根在村落里。我们难以数计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在村落里,少数民族的文化基本上都在村落里。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根性和多样性在村落里。

  有现代眼光的人都深知,传统村落的价值不只是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它的未来的价值。正是为了未来,我们保护我们的遗产,传承我们的文明。

  近来,我国在国家层面上,表现出鲜明的高度的文化自觉。中央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政府文件,都深刻阐述到保护文化遗产与弘扬中华文明优秀传统密不可分的关系,明确强调保护传统村落是中国社会全面发展之必需。对于乡镇化的乡村,一句“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切中了传统村落最深切的精神意义与存在价值,彰显了力保不失的决心,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和热切的反响。

  从国家文物局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到2012年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联合进行的“中国传统村落调查”和建立名录的项目,以及近期财政部公布将投入100亿的专项基金支持传统村落的保护,都表现了国家对传统村落保护力度的日益加大、加强。

  然而,必须看到,由于种种原因——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传统村落价值的无知,缺乏法律化的保护制约,过度的旅游开发,还有自身的空巢化,致使传统村落仍在大量瓦解与消失。令人尤为担忧的是,遍布中华大地的村落一直没有科学、完整、详备的档案。致使在近十年中消失的近百万个村落中,究竟哪些村落具有重要价值,或者说究竟我们失去哪些重要的有价值的村落无从得知,无人能说。

  为此,盘清村落的文化家底,为传统村落建立档案——这个历史性的、紧迫的、又是庞大的使命,就落到我们这一代人,这一代知识界的人的身上。

  只有我们知识界文化界,能够科学地发现、判断、甄别、认定那些有价值、必需保护和传承的传统村落;只有我们能够对这些传统村落进行科学的调查、记录、整理与建档。从而使传统村落真正拥有确切的身份、履历和档案化的图文依据,使保护工作有所凭借,使国家确凿地掌握这一无比珍贵的历史遗产的文化存根。

  这次田野调查将在全国各省各民族地区同时进行。中国民协的文化学者和专家与中国摄协的摄影家们将联合组成无数调查小组奔赴大地山川,入村进乡,进行田野调查与图文记录,一方面为列入国家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传统村落建立档案;一方面去发现尚未列入名录的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向国家相关部门提供信息。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工作多年。我们的足迹将踏遍祖国的山河大地。这次行动的规模之大,面对境况之复杂,问题之多,可以想象又难以想象。

  为此,科学性、严谨性、精确性、规范化和有序的进行是我们要始终坚守不懈的。我们不能叫任何一个错误信息进入档案和数据库。对此,我们已经做了充分准备。

  ○我们在两个协会专设了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和推动各方面工作。

  ○我们成立了由文化学、建筑学、遗产学、人类学、历史学与摄影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保证工作的科学性。

  ○我们制定了此次调查各项工作具体内容与要求的表格与文件。编制了《田野手册》和工作计划。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统一程序。

  ○我们建立了工作网站——中国传统村落网,与广大调查人员保持密切的动态的联系。这个网站今天会上就要开通。

  ○我们已经建立了“中国传统村落数据库”,并已进行信息的存储。

  ○我们成立了中心工作室,负责图典编撰与数据库的建立。

  十二年前我们开启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对中国民间文化进行全国普查与抢救,并帮助文化部与各级政府进行非遗名录的审定与整理,现在列入我国各级政府保护范畴的非遗已经超过万项,基本上盘清非遗的家底。

  十二年后的今天,我们又启动了更为广阔的文化行动——对我们农耕时代根性的家园全面的调查和立档。我们依旧激情不减,责任仍在肩上。此次建档,并非只是传统意义的文本档案,这次分外重视图像方式。摄影的记录性、直观性和见证性,将使我们的传统村落档案更加全面、具象、客观、确凿。中国摄影家协会的加入,一定会大大加强我们的村落档案的质量、分量和水平;可以确信,我们将完成这样一份自己文明家园的图文档案,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的。

  比起十二年前,我们有了更为强有力的支持。这包括国家高度文化自觉和明确的思想,政府相关部门的鼎力相助,中国文联各部门的坚强后盾,社会各界的热心参与。当今,全社会都愈来愈关注中华民族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有广大人民的主动参与,只有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中华民族才能进入真正复兴的时代。

  这项工作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它充满挑战性,需要开创性,也极其艰巨。但我们是以中华文明为自豪的一代,是有文化良知和使命感的一代,是敢于担当的一代。我们知道国家需要什么,民族需要什么。伟大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它的精髓是一代代生生不息的传承。

  我们不能让传统村落——这祖国大地上灿烂的文明之花枯萎凋落,相反我们要让它们更加夺目,世世代代永远绽放。拿起我们的笔,背起我们的相机,行动吧。

(编辑:晓婧)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