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锐评

莫让读者承担“非书”成本

时间:2018年09月0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周慧虹
0

  据报道,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图书价格出现了一波明显上涨,文学、社科类新书的平均定价,已由几年前的“半百”攀升到现如今的快破百。如此涨势,惹得网友纷纷慨叹:知识改变命运,但我读不起书。

  对此,出版界不断给出各种数据,自证并非暴利行业,诸如纸价一路飙升、人力成本增加等等,同时跟国际上比起来,“中国的书价还便宜得很”。然而,辩驳归辩驳,可作为读者,大多关注的只是“书价”,说一千道一万,书价涨了,买书的花销大了,相信没几个人乐意。

  或许,有人要说,相较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图书涨价不是多大的事,普通读者完全承受得起。话虽如此,然而不能不看到,在读书对于不少人而言仍属奢侈的今天,为使书香充盈于社会以及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我国自上而下着力推进全民阅读,如果,因了书价飞涨而形成掣肘,令一些人好不容易逐渐培养起来的阅读热情又渐趋消弭,岂非得不偿失?何况,时下阅读大军中,不容忽视的一支劲旅便是为数众多的青年学子,他们往往囊中羞涩,书价上涨给他们造成的阅读冲击,也不是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就能敷衍过去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社也是要核算经营成本的,指望他们不考虑客观因素而降低书价,显然并不现实。那么,避免读者“望书兴叹”,究竟该如何突围?

  在笔者看来,突围的关键点在于从供给侧实施结构性优化。也就是说,出版社固然难以直接降低书价,但可以通过调整经营理念,优化出版物结构,进而达到相对降低书价的目标。

  稍加留意不难发现,目前图书市场上有种不良风气正在弥漫,似乎书要上档次,就非超精装、大开本、大留白不可,于是,装帧过度、字大文稀、华而不实的注水书越来越多,书的性价比越来越低。所以,有些书贵,贵的不在内容,而在包装。曾经,市面上简装书、口袋书很多,记得有套“五角丛书”,不仅内容经典,而且书价特别便宜,受到读者广泛欢迎,而现在,如此情形鲜有所见。在不降低读者阅读体验的基础上,出版社尽可能优选出版内容,并且从版式、装帧等方面精打细算,积极围绕提升图书的性价比做文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不失为一条正途。

  当然,促使相关出版社优化出版结构,不能仅凭出版社的自觉,必要的政策引导也需跟上。这些年来,各地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优惠政策,拿出真金白银扶持文化出版业发展,收到了一定成效。为了进一步引导出版社多出版一些性价比高的书,政府部门政策、资金扶持的精准性还有必要再予增强,只有努力将资源精准地贴补到好书的创作、出版和发行销售上,才能使得出版社更好地跟着政策导向,有效降低全民阅读成本,为破解“读书之困”发挥其应有作用。

(编辑:刘青)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