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锐评

贴心体验师,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循环有力

时间:2018年07月3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常恒
0

  成都市85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验师经过1个月的网上报名和筛选,日前正式上岗。这些公共文化服务体验师们将参与公共文化活动体验,并撰写相关报告。笔者认为,这是一项既有新意也有诚意的举措,新意在于当地有关部门在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上创新了工作方式,诚意则在于更加注重市民对接收到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反馈”,进而有助于改善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其实,体验师并非新鲜事物,在商业领域,体验师早就存在,比如,旅游业有旅游体验师,酒店业有酒店体验师,餐饮业有美食体验师,手机应用有用户体验师。这些体验师们就如同“神秘顾客”一样,通过实地体验、观察、报告某一对象的实际情况,反馈存在的问题。成都推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验师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生活权利的重要部分。近年来,《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法律文件的推出和实施,正在推动着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在实际工作中,文化站、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日益完善;文化消费券、文化惠民周等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愈发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全国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下乡、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等,从“送文化”延伸到各式各样的“种文化”……这些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不是没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比如,目前绝大多数的文化服务都还是单向的,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

  缺乏反馈,就不易查找有关工作的不足,就不利于改善现有的文化服务水平。分析背后的原因,有的是因为某些人将公共文化服务视为“不痛不痒”的软性服务,于是便产生类似“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反馈,真实情况难以把握;有的则是缺少收集反馈的意识和有效的方法,而成都推出公共文化服务体验师的做法正是应对这一问题的有益尝试。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验师们的反馈,有关文化服务提供单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完善不足,还能根据体验报告对不同人群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

  其实,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只是一个小缩影,更大的意义在于启发我们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更多思考和创新。

  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越来越多样、要求越来越高。现实生活中,在海量的网络信息里,人们被过多的“噪音”包裹着,以至于难以寻找到或识别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当人们开始关注音乐欣赏时,便会被一些山寨乐团所困扰。如果公共文化服务体验师的体验报告,能够像已十分成熟的餐饮业网络点评那样实现更广泛的推广,并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建设,他们也可以用自己的实际体验来引导人们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文化服务。此外,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各地为政”的问题,缺少横向比较和经验交流。推而广之,笔者以为,何妨让公共文化服务体验师实现跨地区体验,对不同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打分、评价、排名,让各地的公共文化服务形成对比竞争,从而让整个公共文化服务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一直以来,如何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文艺志愿服务的效能都是一个难题。在不断提高文化服务志愿者素质、能力,不断完善服务的持续性、系统性和相关保障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发力点进而使其机制更加完善、循环有力,公共文化服务体验师无疑是一个很可喜的探索。笔者以为,公共文化服务体验师还可能成为“专家型”文化服务志愿者,因为他们的选拔比常见的志愿者更加严格,他们年龄层分布广,来自各行各业,可以是政协委员、高校教授、文化杂志主编,也可以是社会公益组织负责人、企业管理者、媒体评论员……他们的加入将对公共文化服务带来更好的正向牵引。

(编辑:李哲)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