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锐评

莫让“花朵”变“戏精”

时间:2018年01月1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邑 生
0

  “在我拿到几十万上百万的投资和奖金的时候,有很多成年人,还在打着《王者荣耀》,拿着基本工资,过着十年如一日的生活。”新年之际,一档名为《放学别走》的电视综艺节目开播,首期节目中一位“00后”的创业者、16岁的CEO一番充满嘲讽、挑衅意味的“狂言”,让包括笔者在内的万千成人观众着实惭愧了一把,也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是,很快就有媒体曝出“这段话是和节目组商量后说出来的,既然是节目,肯定是需要噱头的”,于是,观众和网友开始集体愤怒,矛头直指该节目“全是套路”“制造争议”“欺骗观众”。

  平心而论,节目中的这位小女孩还是相当励志的。据媒体报道,她14岁便创业,带领团队参加创新大赛,获得省内第一和50万元奖励。15岁时,公司就拿到了第一笔融资——来自当当网的100万元,现在公司更是被估值上千万元。她对自己的未来也有清醒的认识:“我花完这100万元的融资,就会暂停我的创业,等到上大学后更好规划自己的事业。”而在平时的生活中,她也很低调,没有像同龄人那样热爱自拍,发朋友圈的频率也很低。只是,好端端的一个励志故事,上了节目,怎么就变成了一个挑事的模样?好端端的一个低调女孩,上了节目,怎么就变成了一个放肆的形象?这恐怕都要归咎于节目制作方的“歪门邪道”。

  其实,从电视综艺节目出现起,类似的风波就没断过。“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某些节目中某些嘉宾的异常出格言论,总能迅速点燃观众和网友的情绪,发酵成一场铺天盖地的舆论口水战。这其中,往往是嘉宾和节目组互为串通、互为利用、共同得利:嘉宾因此出名,有了更多出镜和捞钱的机会;节目也借此扩大影响,提高收视率,最终获得更多的播放和广告收入。而节目组在这一“勾当”中,一般来说更多居于主导地位,从前期的策划矛盾、编写台词,到后期的传播舆论、扩大影响,满满都是套路,甚至把这些套路当作了节目取得更好效果的不二法门。此次号称“全国首档青春期脱口秀”的《放学别走》节目组,更是把这些套路用在了尚未完全成年的中学生身上,让“励志”变“挑事”,让“脱口秀”变成演剧本,让祖国的“花朵”过早地变成了十足的“戏精”,显然更加让人难以接受。

  好在这些节目组的暗黑伎俩早已被观众厌弃。越来越多的观众已经意识到,这种“歪门邪道”的恶劣之处,往小里说,是欺骗观众感情,获取不当得利,往大里说,实质就是制造社会对立,激化社会矛盾,助长社会戾气,从根本上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而且,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日益提高,这样明目张胆欺骗观众的“非诚意之作”,与充满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感的“诚意之作”相比,后者显然更能深入人心、影响久远。远的不说,刚刚过去的2017年的电视综艺节目,在主流媒体各种各样的年终盘点中,前十名总少不了《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在娱乐明星一统电视综艺的时代之后,综艺清流越来越多,越来越受人喜欢,本身就在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滋润心灵的作品,一定比急功近利的无端生事的作品,更有未来。

(编辑:王渝)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