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评论>锐评

吟诵乱象暴露文化建构深层问题

时间:2017年09月1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龙其林
0

  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诗词吟诵在当下逐渐成为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新宠,这类吟诵班以弘扬传统文化、普及诗歌教育和挽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噱头赢得了市场效应。近日,著名学者叶嘉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当代吟诵最大的问题是杂乱。吟诵热的表象背后,大量存在着的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号进行虚假宣传、师资质量参差不齐、吟诵资格证书颁发随意等问题,折射出当前传统经典文化学习渐趋热门之后的社会利益结构重整与文化建设有待细化等深层次问题。

  在社会急剧转型、迈向现代化的历史关头,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凝聚力不可丢失。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通过吟诵的声音达到感官的刺激,让学习者与经典作品产生古今情感的谐振,从而真正理解、欣赏、领悟文化经典的情感世界,建构自身丰富的精神世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吟诵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与传播十分重要。

  但问题也随之产生,吟诵热等传统文化经典学习培训现象固然取得了一系列的社会、文化效应,其背后的无序与隐忧更值得人们关注和反思。吟诵热现象暴露出许多的社会、文化问题,如相关单位管理的阙如、社会培训机构的杂乱无序以及专业吟诵师资的匮乏等等。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本来吟诵谁也不会,谁也不懂,所以大家就纷纷地你出一个主意,他出一个主意,你搞一个花样,他搞一个花样,弄得非常杂乱。”因而,如何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推广使之切实、有效地落实到学习、生活当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宏观层面倡导,而在实践层面淡漠,成为一些相关部门的普遍心理,文化战略难出政绩的思维惯性依然束缚着不少地方管理层的观念。当相关部门管理缺位之后,市场无孔不入的触角便会无限制地深入到学生群体,于是各类以营利为目的培训机构和个人便利用这一漏洞大肆宣传。但这类打着弘扬传统文化、挽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义的培训机构普遍缺乏专业吟诵、国学师资,滥竽充数、告朔饩羊便不可避免地成为常见现象。

  笔者以为,要真正改变这一乱象,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建构起多层次的学习与传播机制。有关部门应明确责任意识,对古诗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培训的相关建构加强管理。一方面对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应进行登记管理,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杜绝不学无术之徒打着国学的名义招摇撞骗;另一方面应该有前瞻意识,主动规划大中小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蓝图与落实步骤,统筹兼顾,层层推进。同时,具有相关深厚知识储备的专家学者也应主动走出书斋、走向社会,将自己的丰富学养与古典文化知识传授给年轻一代,引导他们在精神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此外,以吟诵法传授中华优秀文化时应注意吟诵的历时性、区域性,不宜以一种标准强行规范不同地区的吟诵方法,而应因地制宜,采取更为有效的办法。在推广吟诵法的时候应坚持一些基本原则:学习对象不同,吟诵法应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有效的吟诵,应该是超越了朗读的层次,而朝着音乐性的维度挺进;同时吟诵也不应有过于僵化的定则,或快或慢,或长或短,宜以思想表达与情感领悟作为基准,让学习者通过吟诵法真正地体会经典文化中的喜怒哀乐。

  正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与传播热潮中的问题,并不否定其重要价值,而是要以一种更加宏观、阔达的视野审视其发展阶段,才能引导及整合社会各类文化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

(编辑:秦兰珺)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