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话题专题

编钟敲醒起源地,湖北有话说!

时间:2022年07月30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作者:
0

最近文博圈啥最火?

那必须是

湖北省博物馆

“梁庄王珍藏”展馆展出的

精美金器玉器了!

网友纷纷留言:

梁庄王一定很爱王妃吧!

我对你的爱,世代可见!

除了梁庄王的“中国式浪漫”,

“中华第一编钟”

三次奏响的经历,

也让每一位观展者感受到了

文化自信的力量。

“曾侯乙编钟”

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

被誉为

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

“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据了解,从1978年到现在,沉睡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总共奏响了三次。

  第一次是在编钟出土后的三个月,恰逢建军节,成功试奏了《东方红》。听着来自远古钟磬和鸣的“金石之乐”又回荡在耳畔,感动得在场的音乐家们潸然泪下;

  第二次是在1979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30周年的国庆期间,湖北省博物馆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在京联合举办“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展览”,曾侯乙编钟原件展出并现场演奏;

  1997年,谭盾为庆祝香港回归创作大型交响乐《1997:天·地·人》,编钟第三次发出了历史性的声音。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

决心和意志,

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

发展历程。

如何才能更好地

让世界读懂中国?

编钟敲醒起源地,

湖北在线作答:

“考古为证,中华文明绝非传说!”

  中华文明探源,湖北有何贡献?

  “长江中游以湖北为代表,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湖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万全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长江中游是古人类生存繁衍的重要区域之一,是稻作重要的起源地之一,是最早的陶器发现区域之一,也是最早步入早期文明阶段的区域;湖北文物资源丰富,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郭店楚简、楚国丝绸等一系列收藏在博物馆里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体现湖北悠久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实物见证。

  湖北是我国发现古人类化石遗存最多的地区之一,从距今约200万年的建始人,到约百万年的郧县人,再到约20万年的长阳人、约10万年的黄龙洞人、约5万至2万年的汉阳人,古人类绵延不绝。尤其是十堰学堂梁子遗址(郧县人遗址)出土两具距今约100万年、基本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震惊世界。这种古人类遗迹的富集和系统性全国仅有、世界罕见,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

  距今约2万年的荆州鸡公山遗址,是人类从洞穴走向平原生活的见证。该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时代平原居址的空白。

  距今约1万年左右湖北清江诡杆坪遗址,与江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湖南玉蟾岩遗址等,是长江流域较早进入新时期时代的遗址。

  峡江地区太阳人石刻、黑窑石雕塑人像,城河遗址大型合葬墓,屈家岭高温黑釉陶器,以及城头山、鸡叫城、石家河谭家岭等古城,是长江中游文明从起步到距今五千年前后走向辉煌的见证。

  尤其是石家河遗址,前后持续数千年,其鼎盛时期距今大约5000年到4000年;城的面积达120万平方米,是迄今所见长江中游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引领长江中游文明向前发展,使其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

  到夏商周时期,长江流域的史前文化和区域文明逐渐融入到以黄河中游的华夏为核心的中华文明体系中。

  这一时期,长江中游是商王朝重要控制区域,盘龙城成为商王朝南方中心城邑,也是商周时期国家战略资源——铜矿的重要来源地。

  楚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诸文化中,特色鲜明,精神内涵丰富,可以说是目前发现的战国文化中最发达的一支,出土乐器、漆器、青铜器等相当璀璨。楚文化在思想、文化方面也相当丰富,中国历史文化当中很多元素,是在楚文化当中孕育或最先出现的。

  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工作是构建中华民族历史、展示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研究,实证了我国一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实证了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的生动诠释。

  用藏品说话,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一件文物承载的就是一段厚重的历史,一处文化遗产就包含着中华文化传承的密码。截至今年4月底,湖北登记备案博物馆达234家,实现平均每25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近十年来,湖北现代博物馆体系日臻完善,博物馆成为湖北对外交流的“金色名片”,在“文物外交”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湖北文物资源丰富,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郭店楚简、楚国丝绸等收藏在博物馆里宝贵文化遗产,是体现湖北悠久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实物见证,而湖北省博物馆正是展示这些宝贵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与窗口。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表示,

湖北省博物馆藏品最显著的特点,

就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筚路蓝缕、

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筚路蓝缕是楚人提出的,

因此湖北省博物馆的藏品

作为楚文化精神的体现,

也体现了

中华文明的伟大精神,

这一点是值得关注的。

  知识扩充

  先秦时期,曾被称为蛮夷的楚国,经过楚先人的艰苦奋斗,逐渐由弱变强,最终成长为“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shèng],骑万匹,粟支十年”的强国。楚人“筚路蓝缕”的精神代代相传,深深地融入了楚人的血液之中,成为楚人自强不息、问鼎中原的强大动力。

  多年来,湖北加快实施馆藏文物和重大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保护修复,抢救保护了一大批珍贵出土文物,在饱水简牍和漆木器脱水保护、纺织品保护、青铜器保护等方面取得一批研究成果。

  近十年来,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的曾侯乙墓、梁庄王墓等重要考古发现出土文物,参加了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举办的重要中国文物展览;湖北省博物馆联合蕲春博物馆、武当山博物馆、襄阳市博物馆等举办的反映湖北历史文化的“礼乐中国”“皇家品味”“礼乐·华章”等展览,赴俄罗斯国立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美国瑞林博物馆、印度国家博物馆举办,成为推动荆楚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方式。

彰显楚文化的浪漫与神奇——虎座鸟架鼓

中国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曾侯乙尊

“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

中国现存最早的“连环画”——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局部)

  目前,湖北馆藏文物和标本250.4万余件(套),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12744件(套)。

  文艺赋能,让文物“活”起来

2014年3月27日,

习近平总书记

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发表重要演讲时指出: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物无言,却是历史最深情的讲述者。从“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写入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党和国家对古籍保护工作高度重视;从科技赋能到文艺赋能,中华文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强化世界化力度。湖北省也牵手“新手段”“新技术”“新形势”擦出中华文明探源全新的“火花”。

  7月10日, “百年民俗 湖北记忆”影像展在湖北省博物馆开幕。作为此次展览策展人之一的湖北省群艺馆研究馆员、湖北省民协民俗摄影专业委员会主任吴志坚表示,农耕时代的很多痕迹都已从现代人眼前消失,“我们这个展览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让子孙后代们知道,我们这一代一代人是怎么在荆楚大地上生活的。”

  用影像记录文物发掘,用镜头讲好中华文明探源故事是吴志坚这些年来一直坚持的工作。

  “1992年首届楚文化节在荆州开幕。时任湖北省博物馆馆长的谭维泗带着几位外省文物专家来看《荆楚风情摄影展》,看完后问我,‘你是怎么想到做这个选题的?展览结束以后把这些图片都给我可以吗?这些图片对地下文物是有佐证作用的。’当时我答应了谭馆长的要求,并且铭记于心,一直坚持用镜头记录文物。如果现在谭馆长在天有灵,当会感到欣慰了。”吴志坚在展览现场接受采访时,动情地说道。

  左图:2012年5月8日于湖北省博物馆《道教文物展》上,展出了一幅民国年间“扬幡挂榜图”(布神画),长7.28厘米,宽33厘米。

  右图:2005年3月28日在湖北省大冶市山下左村,伙居道士在丧葬仪式中做道场时用到了“布神画”, 民间叫“接圣”仪式。

  “百年民俗 湖北记忆”影像展很成功,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普通民众首次目睹了来自古楚腹地的民风民俗,通过一幅幅图片,在脑海里逐步勾勒出古楚大地繁荣富饶之景,称赞不已。这时的吴志坚内心充满着自豪感与使命感,并意识到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怎么做——那就是“沉淀”,下沉到湖北境内的每个村落,下沉到少有人关注的地方,下沉到能够反映与体现人类生活史的地方。“很多民俗如今都慢慢消失了,但有了这些影像资料,大家就会想起来:哦,以前我们是这样度过的。”

  除了用摄影作品记录文物发掘,近年来湖北也通过创新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明、了解文物保护。

  2022年7月6日,在湖北省博物馆的支持下,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联合天娱传媒、网易云音乐共同策划出品,魏大勋演唱的国风歌曲《剑胆春秋》正式上线。该歌曲属于国宝音乐合集《光华韵律》,以“越王勾践剑”为题,融入古筝和二胡,兼具历史的沧桑感与现代流行乐的美感,瞬间将我们拉入那个金戈铁马、烽火连天的时空之中。

  “心怀天地的包容,千百年都相同。剑魂藏心中,引一曲世人的歌颂。”一首歌曲将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以及其背后“卧薪尝胆”的故事再次重现在世人眼前。

  武汉,“爱乐之城”名声在外。而高山流水、知音善乐的风雅血脉也一直在荆楚大地传承。

  今年5月,湖北省歌舞剧院将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保留剧目《编钟乐舞》重新复排再现于舞台之上。《编钟乐舞》曾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多个国家。该剧以伟大诗人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核心,用歌、乐、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将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建鼓等数十件古乐器仿制品同台演奏,以八音和鸣重奏千古绝唱,辉煌呈现了古代楚国文化艺术、风俗民情、祭祀、农事、征战及宫廷宴乐等情景,把古代荆楚文化的艺术魅力和盛楚乐章艺术充分展现,也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文物数字藏品,是文物IP的创意作品基于区块链技术确权,并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网上共享传播的产品,其不可篡改、永久保存的特性让文物找到了“活下去”的新方式,通过数字藏品的方式,打造新的文化场景,用青年人喜欢的方式推广传统文化,不仅要把文物保护的工作停留在博物馆层面,更要把文物送到大家喜闻乐见的地方。

  2021年10月29日12时,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的数字藏品正式对外发行,用户上支付宝搜粉丝粒小程序即可购买、鉴赏和分享。该批数字藏品共10000份,上线不到半分钟即售罄。3D版“越王勾践剑” 数字藏品栩栩如生,购买者可随时掏出手机把玩这把虚拟的“越王勾践剑”,通过旋转和放大功能,“越王勾践剑”上的纹路、宝石、刻字清晰可见。现场购买者表示:“以前在博物馆隔着玻璃柜,其实看不清楚。但3D数字藏品能看清楚文物上每一处细节,也能翻转、放大、缩小。技术还原了古文物的样子,感觉离历史更近了。”

  结语

100年来,

几代考古人

筚路蓝缕、不懈努力,

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

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

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成果

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

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

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

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

文物和文化遗产

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

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

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只有让文物活起来,

才能营造传承

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才能丰富人民历史文化滋养,

才能为中华文明探源

做出更大的贡献。

期待神州大地,

处处皆有各具特色的

探源答卷!

(编辑:赵超)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