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话题专题

政协委员热议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时间:2018年03月0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0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陈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的连续性文明,五千年的连续发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历史学家认为,中华文明具有如此长久的连续性,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必有一伟大的力量寓于其中。这个力量就是我们的中华优秀文化和它所滋养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它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我们今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最核心的就是其中的一套思想理念、价值观和民族精神。主要包括:(一)天人合一。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和天道的一致,不是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和人的对立,而主张天和人的协调。(二)以人为本。主张“天地之性,人为贵”,“人者,天地之心”,肯定人是宇宙的中心。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不重视彼岸世界,始终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的有序和谐与人生理想的实现。(三)崇德尚义。重视人的德性品格,重视德性的培养和人格的提升,历来高度推崇那些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士。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都是认为道德信念的信守和道德理想的坚持可以不受物质条件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比生命还重要。除了这些核心理念,几千年来中国文明确定地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偏好,即责任先于权利,义务先于自由,社群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

  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我们讲文化自信,主要就是价值观的自信。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是多方面的,我们要积极传承发展。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要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又如民为邦本、政者正也、德主刑辅、礼法合治、居安思危等思想智慧,可以为今天的启示和镜鉴,以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改进和完善。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如仁义礼智信“五常”、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等,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生生不息的主要支撑,必须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中还有许多思想理念对当代人类面临的冲突解决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孔子在2500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态度与“和而不同”的精神,有利于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冲突,有利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也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处理人类难题的智慧,值得深入发掘和阐发。

  优秀传统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具体表现,而民族精神则是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深层动力和总体精神。《周易》的两句话可以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主张刚健有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永远前进,这体现了中华民族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奋起进取的精神状态和坚韧意志。“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兼容并包”“以和为贵”,崇尚和谐统一的宽厚胸怀。

  哲学家冯友兰曾经说:“解放以后,我时常想,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我要把这个特点发扬起来。”“旧邦”就是有古老文化历史的国家,“新命”就是其生命不断更新发展。让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不断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

文化交流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访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

马李文博

曲阜孔府、孔庙、孔林合称“三孔”,图为孔府、孔庙入口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就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造孔子故里首善之区作出重要指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在曲阜建设孔子大学的建议”和“关于在曲阜打造‘世界儒学中心’的建议”两份提案,引起广泛关注。杨朝明认为,建设“孔子大学”是为掌握儒学话语权,在世界儒学传播中居于主动地位的重要举措。而曲阜打造“世界儒学中心”是将其确定为国家文化战略。杨朝明是全国政协对外友好界别的委员,他担任院长的孔子研究院是199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同时承担了许多对外交流的任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面对着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在文化交流中占据主动,提升软实力,本报记者针对这个话题对杨朝明进行了专访。

  记者:在对外文化传播方面,如何运用好孔子的形象和孔子的精神内涵?

  杨朝明:对外文化传播,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文化的故事,讲好孔子儒学的故事。故事是形式,内涵是深层的精神与信仰问题,包括中国的价值、中国的道德。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是中国价值观的阐发者、确立者。要运用好孔子的形象,就要正本清源去了解他。现在,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孔子,真正走近、认识、理解孔子,才能了解孔子的气象与格局。用孔子和儒学叙述中国,用中国传统介绍中国,让中国精神发扬光大。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在我们的朋友圈中,让各国人民了解孔子的温度,让孔子儒学温暖世界。我最想说的是,“走出去”的前提是认识和了解孔子,因为介绍自我首先要认识自我。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说,“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您怎么看待文化交流中,坚持中华文化立场、为我所用的重要性?

  杨朝明:习近平总书记说得非常精彩。古为今用说明我国传统文化的资源非常丰厚。我们要深耕细作,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时代有机融通,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古为今用。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要把握住孔子思想、儒家文化是怎样让我们的民族共同和谐和睦地生活了几千年。在古为今用的基础上,在和其它文化的对话中,要找到共同语言、能够有机连接的东西。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所谓包容就是要了解别人,要平等和尊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做到这样,我们自己文化的包容性很自然地就能展现出来。儒家文化讲人要效法天道,做事刚健有为;要效法地道,做人博大宽厚。不管走到哪里,这是做事和做人都要遵循的原则。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这说明中华文化的普适性、普世性,或者说是孔子思想的超越性,走到哪里都能发现共同语言,这样我们就能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记者:也就是说只要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就非常利于在包容中交流和传播,通过文化的包容和融通。

  杨朝明:对。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由我们的文化特质决定的。辜鸿铭曾经对伊藤博文说孔子教人的方法,譬如数学家之加减乘除,数千年前,其法三三得九,至今20世纪,不能三三得八。孔子的学说立足于那个时代,也超越那个时代,因为他思考人性和人的价值,思考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所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文化特性决定的,它值得坚守。

  记者:为我所用要立足于中华文明原有的根基,立足于当今的时代,立足于为了中国的思想文化的发展。如何理解为我所用的重要性?

  杨朝明:中华文明根基很深,像一棵生生不息的大树,深深扎根于上古三代时期的文化土壤。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华文化才根深叶茂,这棵大树在不同的时期结出了不同的文明花果。如果把中华文化看成这样一棵大树,孔子儒学就是这棵树的主干,它的根就是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近代170多年以来,建党90多年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华文化发生了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时期都结出了果实。文化的形式在不同的时期发生的变化,文化的内涵却不会变。正如有人向孔子请教时孔子所说的夏商周三代文化都是损益的关系,损益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涵,人与人相处的原则,“虽百世,可知也”。中国传统讲究学以致用,讲究与时俱进,要使传统活在今天发扬光大,就必须立足于时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而为我所用。

  记者:去年《山东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山东方案》)提到了要深化孔子研究院改革,理顺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其在研究阐发、对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这是贯彻落实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具体措施。孔子研究院在对外交流方面将推进哪些工作?

  杨朝明: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直接去和海外学术团体、学校、孔子学院进行交流。像与维也纳孔子学院合作推出的书籍《孔子这样说》,在德语世界引起了重视。第二是引进来,通过汉语桥、学员的体验式交流,以及同来访的学术团体进行交流。第三,设在孔子故里的孔子研究院通过搭建世界儒学大会等平台,让不同地区的学者来进行深入探讨、深层对话。第四,我们和孔子学院总部共同建设了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记者:您将提交有关建设“孔子大学”的提案,“孔子大学”在对外传播方面有怎样的设想?

  杨朝明:我现在关注的是中华民族精神应该有个物质载体,孔孟之乡、儒学发源地曲阜应该好好地建设。我的四个提案中,其中一个是应该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高度,重视建设曲阜中华传统文化示范区。第二,我认为应该打造“孔子大学”,和百年前的类似倡议立足点不同,今天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应该立足于时代的高度,认识到孔子的崇高地位。如果不能理解孔子创立的儒家文明是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等相对应的基本人类文明,我们会把它当成一般的区域文化。孔子思想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和“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孔子思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炎黄子孙,“孔子大学”是人才培养中心和研究中心,未来“孔子大学”可以作为海外华侨子女的传统文化学习中心。

  记者:就像《山东方案》还提到推进孔子思想学说研究,确保在东亚儒家文化圈中居于主动,在世界儒学传播和研究中始终保持充分话语权。

  杨朝明:对。要把作为孔子故里、儒学故乡的曲阜建成“世界儒学中心”,不然就无法掌握话语权,在儒学传播中就没有办法居于主动地位。另外,今年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鲁班的故里也是曲阜,大约和孔子的时代差距不大。工匠精神要有个载体,应该依托鲁班文化,工匠精神和儒家精神的择善固执、自强不息、至诚执中都是相通的,我们所以太需要一个物质家园来承载我们的文化精神了。

根脉·文脉·血脉

全国政协委员关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马李文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的根脉,是连接两岸同胞的文脉,如何让传统文化在两岸交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切关注的话题。2月28日,国台办、国家发改委牵头多部门研究出台《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推出31项相关措施。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凌友诗认为,在两会前夕公布的《若干措施》,正是以一种大度的胸怀,帮助台湾民众走出困境,意义重大。《若干措施》中多条有关文化、文艺的措施为两岸文化交流提供了机遇,特别是“支持鼓励两岸教育文化科研机构开展中国文化、历史、民族等领域研究和成果应用”“鼓励台湾同胞参与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支持台湾文化艺术界团体和人士参与大陆在海外举办的感知中国、中国文化年(节)、欢乐春节等品牌活动,参加‘中华文化走出去’计划。符合条件的两岸文化项目可纳入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项目资源库。”以及全面放宽两岸合拍电影、电视剧多方面的限制,“鼓励台湾同胞加入大陆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类专业性社团组织、行业协会,参加相关活动”等措施,通过文艺创作、文化研究的方式拉近两岸同胞亲情,增强民族认同感,并让两岸同胞共同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凌友诗生在台湾,16岁移居香港,她说:“我在台湾所受的教育也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正统中国历史教育。”“我对民族的承担和责任感是坚定的,绝对是反对‘台独’,而且愿意大力促进国家统一。”由于有共通的历史文化背景,台湾同胞在文化、文艺方面有许多经验供大陆同行借鉴学习。凌友诗今年的三个提案之一就是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复兴落实于典章制度和融入正规教育。

  学习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充分的体认,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政协主席崔玉英在发言中提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种更基本更持久更深沉的力量,有着强大的感召、黏合、凝聚等功能。对海内外中华儿女来说,中华文化是最重要的共同血脉和纽带。做好政协工作,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为凝心聚力增添精神动力。崔玉英还提到,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福建的地域文化内涵丰富、特点鲜明。例如,以地方方言为基础的客家文化、闽南文化等,对台港澳同胞以及分布在海外的1580万闽籍乡亲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无论海内外,只要讲起闽南话,唱起高甲戏,抬着妈祖像巡游,成千上万的人就跟着走,很容易引起情感共鸣。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纽带和文化资源嫁接功能,通过政协的积极作为,影响和带动社会各界和海外华侨华人,不断增进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进而增进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在传统文化的“场景化”“生活化”和“当代化”上下功夫

郭媛媛

 

故宫文创产品

  2016年9月1日,新版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为国策。在当前,国与国的比拼更多体现为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和博弈,互联网技术促进了文化资源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当中国正日益走向国际舞台中心时,全面、深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对增强文化自信、加快推进民族复兴大业,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作为工程重点任务之一,实施意见提出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为此,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场景化”“生活化”和“当代化”上下功夫。

  “场景化”,即让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于当代社会随处可见的环境中、行为处。对文化的接纳和情感,需要日积月累的耳濡目染。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太多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元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应在地理空间上,加大力度对这些元素予以合理、恰当地运用。我认为,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是文化的寻根,也是对家的寻找。在中国整体环境建设上,要站在建构中华民族之家的高度,进行理念和情感的把握与定位。建议突出中华元素在各空间环境和社会场合中的运用,如以政策、资金等支持鼓励在公共空间、社区建设中更多采用中国风,空间、布局、设置上更多体现中国特色等。用传统文化元素在空间、环境中的广泛存在,持续唤起民族共同记忆,营造民族共同家园的氛围,培养、延续传统文化承载着的民族血脉情感。

  “生活化”,即让优秀传统文化融于当下国民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我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成为国民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不能成为奢侈品。只有和日常生活融为一体,让国民处处能亲身感受和体验到,传统文化才能继续生根、发芽,才能得到继承、发展,才能更好滋养、哺育华夏儿女。中央政府规定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法定小长假,地方政府在春节、元宵节时有组织地举行庙会、花会或其他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有关部门举办如家风家教、道德楷模评比等活动,以恢复传统庆典、礼仪,强化传统节庆的仪式感,促进国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等。在促进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方面,政府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下一步,需要在传统文化融入国民衣食住行方面做更多文章。比如,鼓励、引导企业,按照普通大众需要生产对路产品,特别是在产品形式、包装、设计等方面,要更多融入中国文化的品位、风格及特点;在国民消费含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形式的中国品牌产品时,给予部分消费补贴;加强传统节日和中国传统产品购物节的关联、捆绑等。

  “当代化”,即让传统文化实现当代创新。文化需要结合当代社会变化,在发展和创新中继承。当前,网络化、数字化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持,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国家着重推进的战略新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结合技术、文化产业兴盛提供的平台、可能,以及当下国民的文化兴趣、口味,丰富中华文化的面貌、内涵,拓展新的文化内容和形式,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生长与强大。建议给予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生产企业更多专项支持;设立中华传统文化优秀企业奖或产品奖等。要形成全社会重视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氛围与取向。

  围绕以上三方面,推进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的当代实践,将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营造良好氛围,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编辑:刘青)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