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话题专题

让文艺续作涌现更多精品

时间:2018年02月24日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子潇
0

  对每一部续作待之以初心,摒弃“蹭热度”“捞快钱”的功利心态,这样续作精品才能更多涌现。

  一部作品火了,往往会出续作,但品质稳定、口碑响亮者并不多见。无论《欢乐颂2》《大唐荣耀2》等剧集,还是《大话西游3》《澳门风云3》等续作电影,抑或是《二十四小时》等“N代”综艺,都新意匮乏、疲态渐显。

  “续作乏力症”非起于当代,更不是“中国制造”。当年电视剧《大宅门》火热一时,堪称电视剧经典之作,续作《大宅门1912》则平平淡淡;《变形金刚》《加勒比海盗》等好莱坞系列电影拍至第五部,全球票房不复前作之勇,口碑也跌至系列低谷。

  续作生产有其先天难度:珠玉在前,超越空间有限,创作动力与热情也难复往昔,加之“人生若只如初见”的观赏心理,想赢得观众自是不易。不过,放眼望去,诸如《老友记》《生活大爆炸》等常青美剧并不鲜见,《无间道2》《绣春刀2》等口碑上佳的国产电影续作也不时涌现,位列国产电影票房榜首的《战狼2》更是绝好例子。可见“续作乏力症”并非无解,也不尽是客观原因。

  续作生产一个难点,是如何兼顾延续性与创新性问题。既称“续”,就要与前篇有合理性故事关联;既为“作”,就应有创新思考和品质的丰富提升。续作不佳,往往是“续”味有余,“作”意不足。第一部平地起高楼,非有强烈表达欲不能为也,续作则有的为续而续,因此庸常乏力,罕见新意,在本该结束的故事上继续打转,对本可深入的题材浅薄处理,甚至故事开端不乏创意,最后也落入俗套。一些综艺节目季与季之间没有明显创新,亲子郊外旅行、明星闯关游戏常常是老配方、旧模样,观众热情自然难以持久。

  实际上,相较于“续”的标签,“作”中蕴藏的新意和巧思,是续作保持吸引力的关键。《蝙蝠侠》作为好莱坞闻名遐迩的经典故事,系列电影也一度因创意枯竭而搁置。直到克里斯托弗·诺兰为影片赋予更浓郁黑暗英雄气质,并从文学作品《双城记》中获得灵感,让影片充满思辨色彩,才使这个品牌重新崛起。最近热映的剧集续作《琅琊榜之风起长林》开辟全新故事场景,根据新故事情境起用全新演员阵容,腾挪出更大创作空间,带来更多新鲜感,也迎来不俗口碑。在“续”基础上琢磨出“作”的新意,让系列作品获得持久认可。

  续作新意欠缺与创作者自身创作水平不足有关,但更大程度上是功利心态作祟。诸多“续作的诞生”常是创作方看到前作爆火,希望趁热打铁,再挣一笔快钱,于是匆忙立项,压缩创作周期,无暇用心打磨。《澳门风云》一年一部,已出3部,成为电影市场中的“快手”。那种明星大腕大杂烩式的虚浮,俗套寡淡的“老梗”,令人尴尬的故事,难以说是用心诚意之作,众多观众感受到鲜明的“圈钱感”,口碑崩塌也可想而知。

  竭泽而渔不只是在消费前作积累下来的名气,更在耗损受众对续作的信心。在续作生产相对成熟的市场,通常是将艺术品牌作为“可再生资源”经营开掘,故而制作能保证较高水准。电影《碟中谍》系列从第一部开始至今,横跨20余年,只上映5部,第四、五部反而愈发精彩。美剧《老爸老妈的浪漫史》更新9季,历经9年,“战线”如此之长,非但没有仓促赶制的应付感,反而每一季都有新亮点,整个系列完整连贯,成为观众长情陪伴。高水准续作离不开创作团队对艺术品牌的爱护和珍视,是创作团队用心投入的成果。

  经典品牌立住很难,坍塌却很容易。文艺续作不是一个简单做加法的过程,很多时候需要在思维定势上做减法,在新意设计上做乘法,需要有超越前作的进取心,对每一部续作待之以初心,摒弃“蹭热度”“捞快钱”的功利心态,续作精品才能更多涌现。

(编辑:邱茗)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