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国博物馆联展丝绸之路——
超越国界的浓郁“中国风”
存贮器皿 公元5世纪 罗马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藏
中国风格的伊朗瓷盘 16世纪 波兰国家博物馆藏
青花壁炉瓷(一组) 18世纪 波兰国家博物馆藏
骑士雕塑 青铜 公元7-9世纪 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藏
世界各地系列之亚洲寓言 瓷 拉脱维亚国家艺术博物馆里加美术馆藏
丝绸之路留下的文明灿烂而辉煌,历史上的各民族在往来与交流中传递着自己的文化,经由时光沉淀,留给世界丰厚的文化遗产,“丝绸之路”正是文明交汇、文化互鉴的重要桥梁。4月11日至7月14日,“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本次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18年11月牵头举办“首届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大会”后签属的展览联盟框架协议的具体举措。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一带一路”沿线的柬埔寨、日本、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12座国家博物馆共同举办,展出了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内的13家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共计234件(套),是一场绚烂多彩的国际文化的盛宴。
12个丝路国家带来了横跨欧亚的文明成果,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大板块串起各国历经不断地文化融合与碰撞所诞生出的波澜壮阔的画面。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表示:“两条丝绸之路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张骞、班超、郑和、马可·波罗等古代先贤为开拓文化长廊做出重要贡献。绵亘数万里、延续两千年的古代丝绸之路已形成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丝路精神。”
展览的最大亮点无疑是各国带来的文物珍品,在遴选时也是从地域独特性和丝路连续性两方面进行考量,据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联络部副主任、展览策展人闫志表示:“展出的文物体现了本国在‘丝绸之路’历史中的价值地位,既要有本国文明的特色,也要体现该国与中国文明的关联以及和其他丝路地区的联系。”比如俄罗斯图尔宾诺文化影响之大,在我国新疆、甘肃、青海地区都有存在,体现早期丝绸之路的贡献。而柬埔寨带来的前吴哥时期文明,也可以明显看出中国、印度两国文化的影响:既有印度的特色,细节之处也能找到中国风的元素。而日本带来的建窑天目盏,更是中国宋代茶风盛行对日本茶道深远影响的直接体现。此外,拉脱维亚、罗马尼亚带来的克拉克瓷,反映了古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历程。每一个国家不仅展现其文明的独特性,也表现出了与世界文明的交融互通,这便是丝路精神最真实的还原。
在展厅中不难发现丝路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崇尚。我们可以看到波兰博物馆带来的展品有浓郁的“中国风”。展出的欧洲庭院里的中式凉亭设计图和中式桥梁设计图版画,以及另一件中国风格的伊朗瓷盘,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当地人对中国古代历史和多元文化的迷恋。除了展示丝路各国与中国的关系外,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文物也是本次展览的亮点。
由于展品时间、空间、地理跨度之大,且涉及多国,因此布展方面也是精心设计。策展团队根据色彩和背景着重体现丝绸之路“网络化”和“带状化”的特点。打破人们对“海丝”“路丝”惯有的“海洋”“沙漠”的思维。“陆上丝绸之路”不仅途经荒漠,路过西亚也有草原、绿洲,抵达欧洲还有森林与河谷,至于“海上丝绸之路”,古人需要依托大陆沿线和各国家已知、未知的港口进行航海,离开港口驶入印度洋还会依靠季风,实际也是多种文明的交汇。展品类别的丰富多样也象征着丝路旅途中的诸多奇遇和瑰宝。
在展陈设计方面,一方面需要展示多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因此展品陈列序列、各种展柜、视觉节奏都经过精心设计;另一方面如此多的国家、多种类文物汇聚在有限的空间内,避免视觉的“碎片化”也是很重要的。“路上丝绸之路”板块使用深绿色展墙,“海上丝绸之路”板块使用深红色展墙,也是对两个板块的清晰呈现。
展览的主题“殊方共享”就是要让世界人民共享人类文明之光。多彩文明的交相辉映,体现的不仅是人类智慧创造的辉煌历史,也有中国国家博物馆在秉持用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王春法表示:“唐朝诗人王维诗有‘人作殊方语,莺为旧国声’之句。展览以丝路精神,旨在通过凸显‘一带一路’沿线各文明之间在艺术及技术方面的融合与互鉴,揭示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未来发展的大势。”
文物是会说话的,拥有永恒魅力的艺术会跨越千山万水,克服语言的障碍向我们展示人类文明的灿烂辉煌。虽然展览呈现的国家文化异彩纷呈,但欣赏过后最终引入一个主题:那些升华为各民族智慧结晶的文明终将属于全人类。我们如今可以在欧洲的博物馆看到亚洲艺术,在国内的博物馆欣赏西方艺术精品,正是文化互通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