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中国
艺术交流 VOL.《艺术交流》|张 斌

   
光影中国
——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电视剧

《红楼梦》剧照

《编辑部的故事》剧照

《人民的名义》剧照

《亮剑》海报

《甄嬛传》海报

《西游记》海报

《花千骨》剧照

《西游记》剧照

《还珠格格》海报

《今夜有暴风雪》海报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剧照

《微微一笑很倾城》海报

《欢乐颂》海报

《白夜追凶》海报
  1958年6月15日,中国播出了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这离中国电视正式开播仅1个半月。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电视剧在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成长为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大众文艺样式和文化产业形态。举凡历史传统、革命风云、改革历程、当代传奇、家国故事等都在电视剧中得到了全面展现。时代和电视剧交光互影,共同构筑起了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影像画卷。
  破旧立新与经典转换(1978年——1989年)
  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方向全方位的变革。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大众艺术形式,电视剧敏锐地感受并传达了这一时代之音,同时也迅速从作为政治宣传的单一功能中解放出来,开始展现作为独立艺术样式的特征。改革开放之初,电视机尚未普及,电视剧的拍摄也多以单本剧、中短篇的通俗剧集为主,年产量虽不多但仍然生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经典之作。
  《蹉跎岁月》《今夜有暴风雪》等“伤痕”与“反思”电视剧,以强烈的批判精神揭露、控诉十年浩劫对人的肉体和精神世界的践踏,呼唤人道主义精神的回归。这类知青题材电视剧虽然以苦难现实为背景,以反思历史为基调,但故事的最终结局却无一例外指向光明、美好的未来,体现了电视剧艺术对于时代发展的共同愿景。而剧中人物与命运对抗的精神成长史,也让电视剧从宏观的历史叙述转向个人视角的摹写。《乔厂长上任记》《女记者的画外音》《新星》《篱笆·女人和狗》等改革题材电视剧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大众响应时代社会变革的勇气和热情。这类改革题材剧在新的时代主题中铺设了新型人物关系,拓宽了电视剧的题材内容表达,共同构筑了电视剧作为时代镜像的动态审美意识空间
  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9集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标志着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的诞生。这预示着中国电视剧迎来了连续剧作为主导艺术形式的创作美学,并在对文学名著的改编中形成了中国电视剧第一个经典化时期,创作出了《四世同堂》《红楼梦》《努尔哈赤》《西游记》《末代皇帝》等彪炳中国电视剧史册的经典作品。这些剧目较好地继承了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突破了之前电视剧构建的单一角色形象,通过塑造贾宝玉和林黛玉、努尔哈赤、孙悟空等具有开拓意识与反抗精神的艺术形象,对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追求进行了富有艺术性的表达,将普通大众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进行了联结,形成了家国叙事的现实主义传统,大幅度提升了电视剧的文化品味与艺术追求,开始与电影分庭抗礼,各擅胜场。
  这一时期国外与港台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血疑》《排球女将》《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等也开始引入大陆,并在大陆引起了观剧热潮,对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更新电视剧的艺术理念形成了一种新的刺激,并在电视剧发展的下一个时期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
  通俗美学与多元类型(1990年——2010年)
  进入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持续推进带来了大众文化的兴起与蓬勃发展。随着电视成为中国第一传媒,电视剧的大众文化属性也日渐显现。为了满足数量众多的观众日益增长的观剧需求,一批有明确市场目标受众、展现世俗日常生活的电视剧应运而生,由此开启了电视剧从题材到类型的初步探索,并在中国艺术传统和国外类型的借鉴中形成了自身的通俗性美学追求。
  以《渴望》为代表的室内剧,用美国的肥皂剧模式嫁接了中国家庭伦理叙事传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氛围与精神需求,一经播出便产生“万人空巷”的效应,剧中的主人公刘慧芳、宋大成等人也成为当时人们街谈巷议的热点。《渴望》的大热不仅让观众领略到通俗剧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为电视剧形成类型化创作观念与独立的美学意识积累了经验。之后出现的《过把瘾》《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一地鸡毛》《儿女情长》等通俗剧也通过现实生活褶皱的细致呈现与情节性、伦理性的追求,将老百姓的市民生活和传统伦理道德在电视剧中得到典型还原,引发了观众的极大共鸣。《北京人在纽约》则直面当时正在兴起的出国热,聚焦中国海外移民的生存状态,直击了中国人在异国他乡的心路历程和艰难抉择,拉近了国内观众与海外华侨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而《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则是利用西方的情景喜剧类型与中国相声、小品艺术进行结合,开启了电视剧新的创作模式和美学范式。
  历史题材剧全面繁荣。《雍正王朝》《康熙王朝》《走向共和》等历史正剧,执着于对历史的艺术还原,形成一种恢弘严肃的叙事风格,并因对帝王和历史参与者的不同艺术刻画引发了声势浩大的论争。随着《戏说慈禧》《戏说乾隆》引进到大陆播出,其对历史人物和故事的大胆处理激发了大陆历史电视剧新的生产,《还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访记》《宰相刘罗锅》等“戏说剧”不断涌现。这些电视剧历史基础比较单薄,但充分挖掘了影像艺术的想象性空间去构筑情节。“小燕子”、乾隆、和珅等这些真实的历史人物被重新予以戏剧化,颠覆与解构了长期以来历史剧奉行的“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观念,与当时正进入中国的后现代思潮形成了共振。另外,《还珠格格》《西游记》《戏说乾隆》等一批优秀的电视剧成功输出海外,开启了中国电视剧跨国交流的新时期。
  在21世纪初,市场经济的繁荣、娱乐文化的深化推动了影视工业的持续发展。中国电视剧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有了显著改善和提高,形成了以谍战剧、医疗剧、职场剧、年代剧、家族剧等为代表的电视剧类型图谱,生产了大批反映时代精神面貌、传递主流价值观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金婚》《王贵与安娜》等家庭编年体伦理剧,刻画了一代人一生的命运变迁与情感走向,展现中国几十年历史发展的时代缩影;《粉红女郎》《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等都市青春剧则紧扣时代脉搏,摆脱了“爱情至上”的幻想,在“80后”青年对现实的迷茫、反抗、顺从中管窥社会大众的生存境遇与社会体验,以更富生活质地的影像话语让“80后”一代登上了电视剧艺术的舞台,获得了正名。
  电视剧的类型化生产也在不断更新与交融中形成新的艺术表达形式。《亮剑》《历史的天空》通过李云龙、姜大牙等革命者成长经历和性格形象,以及国共两军关系的崭新描写,摆脱了抗战剧僵化的叙事模式。《暗算》则用扑朔迷离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悬疑设置展现角色人物间的搏斗与制衡,同时视听语言也更新了一般谍战剧的惯用方式,使谍战剧成为电视剧中比较成熟又能不断发展的类型,带动了《潜伏》《悬崖》等剧的连续出现。红色青春/军旅剧《士兵突击》《我的青春在延安》《恰同学少年》等将现代军旅、革命历史纳入当下现实的叙述语境,在现代气质中对人物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处理,凸显了革命历史精神与当代军旅风貌的内在传承性与连续感。家族剧《大宅门》《大染坊》《乔家大院》和历史剧《汉武大帝》《大明王朝1566》《大秦帝国》《天下粮仓》同样对家族历史与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个性化的书写,形成一种史诗性叙事与生活化书写的良性互动。这种对宏大题材的重新理解与创作,既保证了历史事实的基本真实,也充分利用艺术的想象力使观众产生较强的戏剧参与感。
  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的繁荣为电视剧的发展提供了市场与文化语境,电视剧则回应观众的现实需求,以不断演进的多元化的类型创作描写大众的世俗日常生活和塑造新的艺术形象,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电视剧文化的自身面貌。
  媒介融合与故事创新(2010年——2018年)
  2010年后,面对崭新的社会互联生态和崛起的网络文化,电视剧也在与网络剧的融合对话中展现出新时代中国故事的时代想象与文化共融。
  媒介融合不但开启了新的产业发展空间,也给中国电视剧带来新的题材内容与叙事类型。以《宫》《步步惊心》等为代表的穿越剧,通过主人公穿越不同时空所形成的叙事套路,打破了以往电视剧时空简单统一的特点,“带领”观众进入多元混杂的时空体验新的故事情景。《仙剑奇侠传》《花千骨》《古剑奇谭》等电视剧实现了游戏与电视剧的跨界互动,形成了富有新武侠气质的美学形态,但在市场和资本的裹挟下,后期出现的《择天记》《诛仙》等IP玄幻剧也存在人物形象千篇一律,叙事结构混乱僵化,故事逻辑荒诞离奇的问题,玄幻剧的类型能量在迅速耗散。
  相较于穿越剧、玄幻剧等带有后现代气息的电视剧,这一时期现实题材则更加丰富多彩。年代剧《父母爱情》《生逢灿烂的日子》《情满四合院》《鸡毛飞上天》等依靠不同时代的生活故事,在现实主义美学描绘的粗粝人生之上,也饱含着浪漫主义美学的精神导向,剧中的主人公多以乐观、洒脱的通达态度面对生活之困惑。与年代剧呈现的现实遥相呼应的是都市伦理剧。与前几年《双面胶》《裸婚时代》《金太郎的幸福生活》等侧重于探讨当代家庭关系中的矛盾冲突不同,《欢乐颂》《我的前半生》深入聚焦了女性独立与身份认同等更加敏锐的社会问题,引发观众的持续关注与解读。《人民的名义》《阳光下的法庭》等反腐剧重回荧屏,掀起了一波追剧热潮。尤其是《人民的名义》以大胆的情节设置与娴熟的视听艺术手段和演员精彩的表演形成合力,引发了不同代际观众参与电视剧带来的话题互动,也在观剧过程中形成了对公共议题的深入讨论。同时,《琅琊榜》《人民的名义》《甄嬛传》等电视剧通过借鉴与创造,将新的影像表达形式与本土故事相结合,形成不同文化间可以分享的“共同价值”与艺术审美方式,使得这些电视剧能在海外进一步传播,从而传递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媒介融合带来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与网络媒介相伴生的青年文化的异军突起。而电视剧也在网络IP的孵化带动下,形成了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联结与转换,许多电视剧都增添了流行文化的审美元素以适应“网生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余罪》《白夜追凶》采用欧美严谨的探案逻辑,以高强度的情节与烧脑的剧情讲述中国本土化的犯罪故事,刷新了中国犯罪剧的高度。《何以笙箫默》《杉杉来了》《微微一笑很倾城》等IP改编的青春剧与《最好的我们》《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你好,旧时光》等网络青春剧,通过不同次元文化之间的穿插与交融,以及对“甜宠”“呆萌”等网络气质的吸纳,实现了青春剧的“再青春化”。《麻雀》《胭脂》《解密》《红蔷薇》等谍战剧,则以“偶像”+“言情”+“历史”的混合模式重新演绎革命时代的幕后英雄事迹,但也存在过度偶像化和缺乏历史真实性的问题。
  除此之外,《甄嬛传》《如懿传》《延禧攻略》一直延续着清宫剧多产“现象级”大剧的规律。这类通过网络IP改编的清宫剧虽以正剧为身份标签,实则在消解“正”剧的宏大叙事和经典传统。通过剧中主人公甄嬛、如懿、魏璎珞等女主人公的“成长”与“复仇”的繁复纠葛,虽然形成了强烈的观剧“爽感”,但因过度强调戏剧冲突与强化人物形象的单面性,其艺术性、思想性也在后宫权欲争斗中消失殆尽。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视剧一直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应时而动,因时而变,迎时而生,全方位多维度地描绘了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多姿多彩的中国故事,以自身丰富深入的思想表达和独立多样的艺术追求,创作出了大批堪称经典的作品。在新的历史时代,中国电视剧应该继续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观众从中了解和体悟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道路的重要途径。
QQ截图20191218095852.png
VOL.2/2019
QQ截图20191218093517.png
VOL.1/2019
1.png
VOL.4/2018
1.png
VOL.3/2018
VOL.2/2018
VOL.2/2018
1.png
VOL.1/2018
VOL.4/2017
VOL.4/2017
VOL.3/2017
VOL.3/2017
VOL.2/2017
VOL.2/2017
VOL.1/2017
VOL.1/2017
VOL.1/2014
VOL.1/2014
2013_4
VOL.4/2013
Copyright © 2011 CFLAC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