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细读
艺术交流 VOL.04/2017|吴思敬

   

余光中 

  12月14日,中国著名诗人、文学家、散文家余光中在台湾高雄病逝,享寿九十。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1949年随父母迁居香港,次年赴台。他从事文学创作超过半个世纪,作品驰誉海内外,著有新诗、散文、评论、翻译等,一首《乡愁》在全球华人圈内引发强烈共鸣。时事评论员黄智贤说:“从小我们都是读余光中先生的《乡愁》长大的。那时候不懂乡愁,只能从朋友的父母对大陆的怀想,想象那种无尽的思念。直到自己外出读书,才读懂先生心中的痛。”——今日再读余光中,不能不提及《乡愁》。

  在台湾文学中,思乡更是一个长久不衰的、令人心动的主题。这是因为自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长达50年。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人民回到祖国怀抱。然而,好景不长,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到台湾,台湾又被硬性与大陆隔开。从此台湾人民有家难归,亲情难叙,只好望洋兴叹。正是这样一种背景下,台湾文学中出现了大量的具象化了的乡愁。这种文化乡愁,集中表现出情系大陆、思念故园的强烈的乡情与亲情意识。

  从审美心理学上说,乡愁属于一种缺陷美。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这种非常态的情感,在力的结构图式上呈现出的是一种不对称的“形”,它在读者心理上诱发出一种强烈的“完形”的审美冲动,与对称、和谐的“形”相比较,这种由非常态情感生成的不对称的“形”具有更大的审美张力。正因如此,乡愁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历久不衰的主题。无数文人、骚客,都曾和着泪血写下了许多以“缺”求“全”的哀婉动人的诗篇。

  余光中的《乡愁》,一方面沿用了中国传统的乡愁母题,但是另一方面,诗人又站在了当代的人文高度,赋予了传统母题时代的、个体的精神内涵。

  余光中生于大陆,长于大陆,后来去台,但他深深眷恋着祖国大陆,他曾在《五陵少年》一诗中写道:“我的水系中有一条黄河支流…… 我的怒中有燧人氏,泪中有大禹/我的耳中有涿鹿的鼓声。”他还说过,中国大陆是“所有母亲的母亲”“所有父亲的父亲”“所有祖先的摇篮”。诗人眷恋大陆、思念故乡情结之浓重,是可以想见的。但是就《乡愁》一诗的写作而言,光是有一股强烈的思乡情绪还不足以成就一首好诗,重要的是把这种情思转化为意象,这才是对一个诗人创造能力的检验。余光中无疑是位有才华、有独创性的诗人,他处理起这样的题材举重若轻。他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选择与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中心意象,构成《乡愁》一诗的骨架。

  头两个小节,用来自生活的“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作为“乡愁”的表征。由于背井离乡,只能用贴着邮票的书信沟通信息;由于隔山隔水,难得有买船票相聚的机会。这里的邮票与船票暗示了空间的阻隔。

  第三小节的坟墓代表着死亡。死亡是生命活动最具有深刻意义的时刻,经得起死亡检验的东西,才是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把“乡愁”比成坟墓,足以表明乡愁之强烈,有一种永诀般的震撼人心。

  最后一节是点睛之笔。造成乡愁难解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海峡把祖国分成两个世界,但是政治上的人为阻隔,比千山万水的阻隔还要难于逾越。妙处又在于,面对这种难于逾越的巨大阻隔,诗人却用了“一湾浅浅的海峡”轻轻带过,这是我国古代思乡诗的典型的含而不露、哀而不怨的风格,在有意淡化的意象描绘中蕴含着深郁的情愫,在平静的叙述背后涌动着诗人的心潮。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本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关的,诗人又是如何把它们组织到一起的呢?

  以时间为序,把最能体现每一时间段诗人情绪的中心意象凸显出来,是《乡愁》一诗意象组合的基本手法。一般说来,诗人情感的触发,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回顾人生历程时升华起的时间意识,而身为游子的诗人对于时间尤其具有特殊的敏感。就《乡愁》这首诗而言,诗人是遵循自然的时序而组织意象的。具体说,就是按照“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样一个人生成长的自然顺序展开的。这种时间的展开方式,由于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脉络与现实的时序相一致,因而时间线索清晰,写来朴实、真切,并易于为读者接受。

  复沓的巧妙运用,是这首诗的意象组合的又一手法。复沓是我国古代诗歌,特别是民歌经常使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和表情手段。《诗经》中的不少诗篇节与节之间结构相似,词语上也不过只有两三个字的变化,但是通过反复咏叹,可以获得意义的集中以及节奏的美感。《乡愁》一诗,全诗共四节,以时间为序,每一节安排一个中心意象,时间词与中心意象固然不同,但是每节都运用“乡愁是……”与“我在这头”“……在那头”的句式,再加上“一枚小小的……”“一张窄窄的……”“一方矮矮的……”“一湾浅浅的……”这结构相同的数量词及叠词在同一位置的复现,这便构成了节与节之间的对称与均齐。这种复沓式的结构方式,有助于渲染一种浓烈的气氛,造成意义的集中,强化诗人所要着力宣泄的情感。此外复沓还可以加强节奏的美感,使音韵更为和谐。从起源来说,诗与乐、舞有着天然的联系。复沓便是诗应和着乐、舞回旋往复的节奏的一种形式。复沓借助于结构相同和若干不变的词语,把全诗组织为一个整体,其相同及相近的音调造成的声音的回环,给读者一种圆转自如的声音上的美感。《乡愁》一诗,之所以能被谱上曲,广泛传唱,这也是个重要原因。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QQ截图20191218095852.png
VOL.2/2019
QQ截图20191218093517.png
VOL.1/2019
1.png
VOL.4/2018
1.png
VOL.3/2018
VOL.2/2018
VOL.2/2018
1.png
VOL.1/2018
VOL.4/2017
VOL.4/2017
VOL.3/2017
VOL.3/2017
VOL.2/2017
VOL.2/2017
VOL.1/2017
VOL.1/2017
VOL.1/2014
VOL.1/2014
2013_4
VOL.4/2013
Copyright © 2011 CFLAC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