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沫特莱“定居”中国的记忆
艺术交流 VOL.01/2013|张亚萌

   

  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一进去西南角,就到了美国著名记者、作家、社会活动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的墓地。有时候会有几束鲜花悄然放在墓前。很可能连敬上鲜花的人也记不太清楚,这位名满中国的美国作家的安葬事宜,是由中国文联一手办理的。

  那是62年前的事了。

  1929年,作为德国《法兰克福日报》记者,史沫特莱经由苏联,第一次踏上古老东方的中国土地。在这里,她在上海、在延安,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左权、贺龙等革命家,与丁玲、茅盾等中国文艺巨匠成为莫逆之交,直至1941年因病返美。她在中国的12年,是中国革命斗争最艰苦的阶段。她的足迹从黄河之滨到太行山脉,遍及大河上下,经历、见证、采访、记录了中国上世纪30年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几乎所有的社会风貌,写就《大地的女儿》《中国人的命运》《中国红军在前进》《伟大的道路》等作品,直到1950年与世长辞,她一直献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

  “中国像一座奇特的星球”,1934年她曾经这样说。文笔生活把她的命运同中国的命运连接到一起。“我到过很多国家,但无论到哪儿,我总归是一个外国人;只有当我在中国的时候,就不感到自己是一个外国人。不知什么缘故,在那儿,我总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民中的一个,我仿佛已经生根在那块土地上了。”

  1949年,初生的新中国邀请史沫特莱再赴中国。1950年5月,她取道英国赴华时在牛津一家医院做胃切除手术。“5月5日手术,6日她就去世了,死因是肺炎和循环系统衰竭。”当时在中国文联工作的中国书协顾问佟韦回忆说。在给友人的最后一封信件中,她写道:“我有生以来仅有一个挚念,一个信心,那就是为解放那些贫苦和受压迫者而努力工作。在这个努力中,我已看到中国人民革命在这方面的成就。我将多么愉快地看到中国大使的到来,在我的遗体旁唱中国的国歌——起来!”

  这一崇高而充满想象力的夙愿,促使她写下了她的遗嘱:魂归中国,骨灰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1950年秋,史沫特莱的家人将她的骨灰和遗物寄到北京朱德的办公处。在新中国的领导人中,史沫特莱与朱德可谓挚友。遗物寄到北京,朱德批示:史沫特莱的遗物和丧葬事宜由中国文联统一处理。当时的中国文联秘书长沙可夫就指派了佟韦等人负责清点工作。

  据佟韦回忆,在位于东总部胡同的中国文联办公楼里,他们开始清点遗物,发现除了史沫特莱的骨灰外,遗物还包括她的衣物、一只莱卡相机、一件陈旧但精巧的打字机。这些物品后来都交由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我们原本的计划,是在1951年她去世一周年时将她的骨灰安葬。但由于当时文联设计的碑文和建筑样式,八宝山公墓管理方面说太大了,要求改小。这就不得不返工进行重新设计和建筑,也就没能在5月6日如期完工。于是,在1951年5月6日,中国文联举办了一个由艺术界、新闻界700多人参加的追悼会,茅盾和丁玲在会上做了致辞。”

  10天之后的5月16日,由朱德亲自书写了碑文“中国人民之友、美国革命作家史沫特莱之墓”的墓碑修完,并以中国文联的名义竖立在史沫特莱的墓前。中国文联主办了史沫特莱的安葬仪式,“从东总布胡同开车一路向西,我捧着骨灰盒,护送史沫特莱。在八宝山的墓穴前,我将骨灰盒轻轻交给茅盾先生。他躬身把骨灰盒轻轻安放在墓穴中。文艺界的名流们都低头默哀——我们是为她送行,但也是欢迎:她也算在中国真正‘安家’了。”

  62年过去,八宝山苍松翠柏静默如初;如今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相机和打字机,见证着当年的史沫特莱在风雨飘摇的太行山上,在敌后激烈战斗的间隙里,在延安窑洞的昏暗灯光中,对于被压迫民族解放事业的礼赞,和她对中国革命必将胜利的信念。

QQ截图20191218095852.png
VOL.2/2019
QQ截图20191218093517.png
VOL.1/2019
1.png
VOL.4/2018
1.png
VOL.3/2018
VOL.2/2018
VOL.2/2018
1.png
VOL.1/2018
VOL.4/2017
VOL.4/2017
VOL.3/2017
VOL.3/2017
VOL.2/2017
VOL.2/2017
VOL.1/2017
VOL.1/2017
VOL.1/2014
VOL.1/2014
2013_4
VOL.4/2013
Copyright © 2011 CFLAC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