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并不遥远的东方魅力
艺术交流 VOL.02/2011|云菲

   

中国文化:并不遥远的东方魅力

——记“形象与传播——中外文化交流座谈会”

2005年10月,秦兵马俑在美国展出成为2005年华盛顿中国文化年上的一大看点

  4月26日,由中国文联国际联络部和中国艺术报社联合主办的“形象与传播——中外文化交流座谈会”在京举办。与会专家围绕中外文化交流中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与呈现,中外文化交流的传播机制、途径与渠道,翻译与形式语言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创新,中外文化交流的品牌活动塑造,书法、国画、戏曲、曲艺、民间文艺等中国艺术门类怎样通过更加通俗易懂的传播方式走进不同的文化语境等议题展开了主题演讲与讨论。

2003年春节期间,巴黎香榭丽舍大街涌动中国春潮 新华社记者 陈立群/摄

2009年2月,在埃及举办的“今日中国”艺术周吸引了众多观众

2010年11月,昆曲《白蛇传》在德国受观众热捧,图为演出后谢幕

空中芭蕾舞绽放惊险奇美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出席会议并讲话。冯远在讲话中表示,作为当代中国文化领域重要的人民团体和民间力量,多年来,中国文联及各文艺家协会遵循国家各项外交方针政策,秉承增进友谊、交流艺术、共同进步的宗旨,配合国家外交方针和“走出去”战略,精心组织了大量演出、展览和学术活动,举办了多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今日中国艺术周、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和“同一个世界——中国画家彩绘联合国大家庭艺术大展”等一系列品牌项目,承办了世界魔术大会等多个大型国际文化艺术展会,加深了中外艺术家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展现了中国和平、文明、开放、进步、友好的国际形象,获得了热烈反响。

  黄会林、张颐武、宋晓霞、任筱萌等专家学者,以及中国文联国际联络部主任黄文娟,副主任范斌、董占顺,中国艺术报社长向云驹、副社长朱虹子,中国文联各文艺家协会有关领导季国平、冯双白、王锋、罗斌、柳秀文、陶勤、邹玉华、潘文海等40余人出席了座谈会或提交了论文。座谈会由黄文娟和朱虹子共同主持。

  形象塑造:中国立场、世界眼光和人类胸怀

  在古希腊神话里,美少年纳西索斯自恋容貌,结果溺亡。也许,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角度看,这个故事的内涵又有了当代的意义:每一种文化都渴望在世界舞台展示“容貌”,但过多地强调世界性或民族性,都可能会使实际效果与初衷相离甚远。

  两年前,美国《新闻周刊》根据美国、加拿大、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网民的投票,评选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十二大文化国家和每一个国家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20个文化符号。在评选当中名列第一的是美国文化,名列第二的就是中国文化,然后第三、四、五、六到第十二分别是英国文化、法国文化、日本文化、意大利文化、德国文化、俄罗斯文化、西班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韩国文化。在国际交往格局悄然改变中,中国不得不尝试去适应以一种新的姿态进入国际交往的视野。本次座谈会上,专家们认为,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就要抓住几个关键点,即中国立场、世界眼光和人类胸怀。

  某种意义上讲,这给“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形象营造了一种空间感。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黄会林用文化“第三极”对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表示期待。她说,这既需要深化学术研究、以艺术为依托创造有文化底蕴的作品,也要整合资源、打造文化符号和扩大传播。“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是中国当代文化人的重要历史使命。”中国舞蹈家协会秘书长罗斌说。而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宋晓霞看来,塑造中国形象,就是要在全球化语境中重新定义自己对中国的认识,也就是当代中国的自我重构——中国不仅仅是指中国的社会现实,更是有待于从中国文化资源中重建和发掘的人文力量。

  但很显然,在落实到具体层面时,专家的意见并不统一。特别是在世界文化这个极其庞大的“空间感”里,是传统多一点还是现代多一点?是世界性多一点还是民族性多一点?这像是一个圆周率问题,小数点后是无限,解答的细节后还有更深的分歧……

他们向世界唱响中国

2008年12月,“今日中国艺术周”在日本东京举办,图为古典时尚女子乐队在表演

  “我觉得我们有一些问题需要反省,一是在国际交往中不能把国内思维定势延伸到国际上,观念上要重新思考。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我们仅仅把重点放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上,这样的思路值得探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郑晓华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只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展现中国当代风貌,塑造当代中国的综合形象。”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德国科隆大学访问学者李德刚认为,我们所谓的对外传播,更多的是对美国的传播,应该扩大对外文化传播的对象,不仅要针对那些对中国有误解的国家,更要针对那些对中国较为友善的国家。对友好国家要深化与转化;对持负面态度的国家要解释与说明,通过国际语言来尊重与学习对方。同时,要注意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浅层次文化与核心文化的统一,因为新媒体文化、网络文化是与西方同步的文化,具有更多相似性。

  形式创新:从“听得见”、“看得见”到“听得进”、“愿意看”

  穆罕默德·阿卜杜勒·伽伏尔来自伊朗,在中国学习京剧并生活了十几年,素有中国“梨园洋猴”之称。也许他自己都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以京剧演员的身份回到祖国演出。

  在云南玉溪花灯剧团携《典妻》出访伊朗时,伽伏尔被特邀同台演出。作为剧中人又是叙述者,伽伏尔的波斯语台词和解释大大拉近了与当地观众的距离。这种新颖的戏剧表现形式,后来被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季国平大为称赞,认为减少了欣赏的障碍。

  由于担心观众听不懂、看不懂中国戏曲,传统戏曲在走向海外时曾主打武戏、动作戏,结果不少经典剧目或选段与西方观众擦肩而过,失之交臂。近年来,如京剧《白蛇传》、昆曲《牡丹亭》等逐渐被世界认识并喜爱,同时也探索出了一些文化“走出去”的新方式。比如,杭州越剧院的剧目《心比天高》改编自易卜生的作品《海达·高步乐》,用中国传统戏曲的形式把西方故事和东方表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

  经过多年的实践,季国平深感在“走出去”时两类演出效果较好:一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戏剧加上适当的调整和包装,二是用本剧种的传统表演形式演国外经典剧目。

舞剧《红楼梦》向海外观众传递中国古典名著的魅力

2009年2月,“今日中国”艺术周时装展示,华服惊艳埃及

  经验来自实践,而创新则源于经验之上的灵感。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主任孙萍去欧洲做文化交流。不管是什么剧目,她都要把自己的理念与西方人的语言和文化传统对接,把它们放在一起写。在讲述中国的故事时,让他们的导演把我们设计好的艺术表现形式融入全剧。进入21世纪,她又在美国尝试把京剧唱腔和西方主流艺术——交响乐融合在一起。这种文化艺术在交融中碰撞出来的火花广受西方欢迎。

  “艺术家们以画笔或粘土,描绘塑造了一个生动的中国,很自然地会引起外国人对中国的探究之心。我们在国外举办展览时,经常有观众对我们说:参观了你们的展览,我想去北京看看。”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陶勤认为,加强针对性、贴近性和实效性,在接受层面上把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由“听得见”、“看得见”引向了“听得进”、“愿意看”。

  艺术的作用在于润物细无声,它比说教更能打动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秘书长王锋认可以相交相知为出发点的务实合作,“我们与国外有影响的电视同业组织和电视机构联手,促进在节目交换、节目发行、节目创作过程中提供友好协助、联合制作节目等多方面进行广泛合作”。中国杂技家协会副秘书长邹玉华认为,2009年世界魔术大会以及一些杂技外事会议的举办,让这种不受语言限制的优势项目与国际成功接轨。2010年,在湖南长沙举办的现代影像首届国际网络摄影大展,是中国第一次举办这样的摄影展,中国摄影家协会外联部负责人陈静说,除了做好一些常设项目外,他们更乐于搭建类似很贴合当今社会数字化时代潮流的中外摄影家的交流新平台。2010年底,“汉字之美——中国书法展”先后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展出,书法环球行活动正式启程。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潘文海深有感触,认为艺术讲座和手拿毛笔的体验同样会令欧美人对中国书法的兴趣大增。从2007年起,中国-东盟艺术网先后与越南、印尼等国进行文化合作。该网站总裁陆艳认为,鼓励和引导具有现代文化气息和当代时代风采的艺术创作,有利于各国青年展示艺术才能。

2010年6月,“中华风韵”民族歌舞演出风靡阿根廷

中国青年舞蹈家山翀在日本表演舞蹈《江南吟》

  渠道方法:要因地制宜“走出去”

  与会专家透露的一系列数据显示,中国的对外文化贸易逆差严重,总体达10:1,对欧美国家甚至超过100:1。在国际文化市场份额中,日本和韩国占有13%,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仅有6%。香港龙图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国宪介绍,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都是引进外资,现在中国很多民营文化公司要“走出去”却找不到目标,就是因为没有信心:虽然很有钱,但是不知道怎么当老板。怎么办?王国宪表示,要因地制宜。

  “有个朋友曾经去日本办展,找华人做策划,结果7天里只来了100多位观众;去年我们公司也到日本做画展,就找了日本人来策划,他们把请柬寄给600多位专家,宣传效果很不错。再举个例子,1987年吴冠中到香港办展,策展人是一个美国人,当时找到美国运通卡赞助,赞助方有个条件:第一天开幕活动只有持美国运通卡的人才能参加。广告打出去后,开幕式那天有几十万持卡人排着长队来看画展,把许多记者也吸引来了。”王国宪说。

  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文化传播,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效果并不理想。

  从输出内容来看,重古代轻现代,重形式性文化轻核心价值观。电影以功夫片为主,出版物则偏重花草虫鱼、丝绸、茶叶、瓷器、武术等方面。据有关学者一项对美国、泰国孔子学院学生的调查显示,受调查者对中国物质文化如兵马俑、茶叶、中国菜等的了解愿望强烈且认知更为正面,对中国行为文化如中国人的中庸之道等持较为中性的看法,而对中国制度文化以及价值观等精神文化则比较冷漠。这说明,中国文化核心层次的内容并未得到认同。

  可问题出在哪里?“在实践层面,我们的确组织了很多有影响的对外艺术活动,花那么多钱,办那么多展,但公共教育活动的开展明显不足”,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副主任杨应时说。“我们走向国外的一些电影不仅需要在华人圈子中有影响,还要真正深入到外国人的心中。”“透过民俗、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的表象,在深度、广度以及方式上还需下更多功夫。”中国电影家协会副秘书长柳秀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国际联络部主任刘晓路的说法也印证了这一点,即中国文化的传播渠道还有待丰富。从输出方式来看,官方要多于非官方,赔本要多于盈利,这也是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事实。幸好,这一事实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和重视,中国文化“走出去”将更好地承担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时代使命,未来值得期待。

    2010年农历新年期间,中国文联组织中国青少年艺术团赴美访问。图为中美两国青少年正在切磋舞蹈技艺。

美轮美奂的中国传统舞蹈

QQ截图20191218095852.png
VOL.2/2019
QQ截图20191218093517.png
VOL.1/2019
1.png
VOL.4/2018
1.png
VOL.3/2018
VOL.2/2018
VOL.2/2018
1.png
VOL.1/2018
VOL.4/2017
VOL.4/2017
VOL.3/2017
VOL.3/2017
VOL.2/2017
VOL.2/2017
VOL.1/2017
VOL.1/2017
VOL.1/2014
VOL.1/2014
2013_4
VOL.4/2013
Copyright © 2011 CFLAC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